中国粮食生产没有退路
一、我国种粮面积连续亮起“红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项调查统计分析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已经连续4年低于1.1亿公顷(16.5亿亩)的粮食面积警戒线。2001年实际种粮面积约16亿亩,比2000年减少9000万亩,降幅5%,是建国以来种粮面积最少的一年,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粮食面积减少主要是以下七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减少农民演变成减少耕地。前几年,有关专家指出:要致富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的观点,这个减少农民其实就是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加快劳务输出,而被许多地方的领导同志曲解了这一观点,把减少农民变成减少耕地。
二是种地成本高,长粮效益低。近三年,尽管国家采取价格等*策措施来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但是,当销售价与收购价相差不大时,粮食购销部门不是以质次压价,就是不收。农民撂耕抛荒严重。
三是个省、市都出现大批“无粮村”。如沿海苏北平原某县96万人口,有20万农户,到今年已有8万农户不长粮食,有近10万农户只长够维持自家口粮。无粮村在苏南地区和大城市周边地区更多。
四是片面强调“压粮扩经”。近两年,各种媒体都在大宣特宣,几乎全国众口一词:调整农业结构就是“压粮扩经”。
五是城镇扩规模占用大批粮田。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从1958年后的38年间,我国净减少耕地2.53亿亩,最主要原因是盲目用低级城镇扩建,目前,全国征而未用的闲置撂荒土地近200万亩。国土部调查发现东部沿海12省、市总用地和占用耕地数分别为全国的53%和57%,而闲置土地的前10名也都来自于这些省市。
六是开发区盲目规划,用地奢侈之风盛行。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消息说,在全国省级以上900多家开发区中,国家批准规划的近3000万亩开发区,目前已开发面积仅占规划总面积的13.51%,耕地闲置现象十分严重。
七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也有影响。
二、我国粮食减产背后是什么
首先,长粮农民难致富。在我国一家一户几亩或十几亩耕地上,仅靠种粮食能脱贫致富的农民并不多,主要原因就是种田成本太高,“露天工厂”难抗自然灾害,加之粮价又低。
其次,土地零碎难耕种。土地过于零碎,不便于机械作业,许多农户只好靠人工耕种、收割,这样不但把农民困在二亩地上,而且抬高了种粮成本,同时,土地过于零碎还直接影响到农民投入的积极性,生怕“肥水流入他人田”。
第三,强行征地难补偿。《土地法》和《土地承包法》等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未得到很好地执行。各地招商引资都在算计脚下土地,用地做筹码招引客商。结果是:良田被征用了,补偿金未拿到,农民也没田长粮了。
第四,农业保险难投保。“露天工厂”难保险,收得保金少,赔的数额大,保险公司毕竟不是“农民利益的保护神”。
第五,优质品种难推广。纵观我国富余的粮食,绝大部分是江南的早籼稻、东北的*玉米、淮北的红小麦,而深受市场和消费者喜爱的优质粳米、杂交稻米和优质玉米、优良专用商品小麦等推广种植面积不快。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和东西环境相差很大,两种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很少有全国通用品种,所以推广起来也比较难。
三、我国粮食面临新的挑战
在解决温饱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朝着第三步发展目标迈进时,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粮食生产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
1、无粮不稳观念淡薄。业内人士认为,即使国家采取重大*策措施,要保持4900亿供给的总量至少要3—5年时间才能恢复,特别是到去年底,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非农业人口已超过4亿,年粮食消费总量还以600万吨递增,因此,无粮不稳的挂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结构调整矛盾突出。从粮食的区域结构看,我国粮食生产从区域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南粮北调变成北粮南运,甚至西粮东输。从粮食的品种结构看,只有把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改变成“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质粮过剩,优质粮紧缺的矛盾。
3、“粮食安全”远未解决。去年底,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占到世界的20%,而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比重是21%,同时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种农药残留含量居高不下,粮食安全有隐患。
4、粮食问题注入新意。从未来看,影响中国粮食问题的因素有三个“不可逆转”。一是人口增加不可逆转;二是耕地减少不可逆转;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可逆转。因此,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粮食和效益平衡机制。
5、粮食贸易配额增加。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总量将逐步经历一个由基本平衡到重新出现缺口的过程,自给率降到95%以下,粮食供应不容乐观。
6、要探索规模经营新模式。
四、我国粮食不宜轻言过关
——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工农剪刀差”,一方面导致粮食价格与价值背离,农民和市民收入拉大,另一方面农民种粮成本过高,所以多数农民对长粮食失去信心。
——我国人均占有粮食数量不足。从长远看,我国粮食需求量大,人均占有量低,总体上还处于紧平衡阶段。
——我国加工转化粮食比重不大。现在我国粮食只有16%用于饲料,而发达国家的粮食转化率高达一半左右,美国有67%的粮食被加工转化,澳大利亚转化率也达50%以上。据专家测算,如果粮食转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20多个产业,间接增加经济效益是粮食原价的30多倍,至少增加10万个就业岗位,恩格尔系数下降0.5左右。
——我国粮食等农产品有害含量不低。近几年,我国许多农副产品出口国外,在“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面前经常碰壁,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靠化肥,高残留农药还在生产销售,用污水灌溉,滥用催熟剂等激素类农药等等,都构成了安全隐患。
——我国粮食产销过程浪费不轻。我国粮食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损失和浪费十分惊人。据监测,从田头到餐桌中间损失达到粮食总产量的15%左右,其中生产过程占4%、流通占2%、消费占9%,对此我们应当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