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眼病,专门青睐20~45岁的中青年人群。它的医学名词叫“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俗称“眼睛漏水”。
“中浆”是由于脉络膜充血、高渗透压等原因,导致视网膜上的色素上皮层功能受损,积液在神经上皮下,引起神经上皮层脱离,就是眼底“漏水”了,但这不是真正的水,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
这种病,并不罕见,常发于20-45岁之间的青壮年人群,患病后常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小,有的还伴有中心或旁中心相对或绝对暗点等。
案例
前段时间有个患者,女,24岁,左眼视力0.8,右眼视力0.3,因筹备考试,精神压力过大,确诊为中浆后左眼视力降至0.6,右眼0.3,打了一针后视力有所恢复,但是最近又出现视力降低的症状,于是找到了我,据她自述眨眼时有黑圈,外眼角有异物感,早上易流泪。
刻诊:舌质淡红,苔薄白,怕冷,多梦。
开方:茯苓,泽泻,猪苓,炒白术,桂枝,当归,赤芍,柴胡,远志,生姜,合欢皮,黄芪,陈皮,薄荷,甘草,炒柏子仁
“中浆”的诱因一般都是因为劳累,熬夜,过量饮酒,精神压力过大,或情绪激动,这些不良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消耗正气,御邪之力减退,风邪等乘虚而入,内外合邪,肺脾肾功能受阻,水湿内停,上泛于目,眼底水肿,渗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形成。
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和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功能,脾主运化水湿功能以及肾主水等功能有关。
方中茯苓,泽泻,猪苓三药合用,能利水渗湿,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水分,改善眼部的水肿情况。炒白术健脾燥湿,增强脾胃功能,以助水湿的运化。
桂枝辛温,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对于患者怕冷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当归、赤芍两药,既能补血活血,又能散瘀止痛,对于眼部血液循环不畅,视物模糊等问题有改善作用。
柴胡、远志、合欢皮三药,共同起到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作用。柴胡能疏肝解郁,调和气血;远志能安神定志,交通心肾;合欢皮能解郁安神,对于患者多梦、易流泪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黄芪补气固表,增强体内正气,以抵抗疾病。陈皮理气和中,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薄荷轻扬疏散,能疏散风热,对于眼部的不适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甘草调和诸药,增强药效。
炒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对于患者眼部干涩,眨眼时有黑圈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全方以调和气血,驱寒除湿,安神定志为主,从根本上改善中浆病带来的各种症状,同时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抵抗力,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浆”患者大部分3~6个月内不需任何治疗也可自愈。恢复后大多数患者中心视力可恢复正常。但是多次复发、病程长的病例可能有轻-中度视力减退甚至视物变形不消退,视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而中医治疗“中浆”的优势就在于它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本身,还会全面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体质、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因素。然后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策略。
例如:
若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当以局部辨证为主导。
①当眼底出现黄斑部神经上皮层或色素上皮层的浆液性脱离、水肿作为主要特征时,应考虑水湿潴留的病理状态,治疗时多从脾肺两脏入手,采用宣肺化饮、健脾利水的方法。
②若眼底水肿已基本消退,而以渗出为主要表现时,则在健脾利水的基础上增加活血药及化痰散结药,以助渗出物的吸收。
若患者全身症状显著,或存在明显诱因,治疗时需在局部辨证的基础上兼顾全身状况。
①患者若失眠较重且伴有食欲不振,应考虑心脾两虚的证候,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②若因工作压力过大、劳累后引起,并出现神疲乏力等症状,则要考虑气血不足的情况,治疗时应重用黄芪等补气药物。
对于反复发作或陈旧性“中浆”患者,多从虚证角度进行论治,可以考虑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
当然,中医讲究对症调理,文章中的方法不适合所有人。万不可照搬照用,还需诊断才能更为准确。如不对症盲目套方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我是河南中医院娄彦蕊,最后告诉大家,平日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和挫折,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情,避免情绪的过分波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就算发生该病也不用过于担忧,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就能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再次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