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的观点“一炁化三清”,指宇宙原始状态,无极,即混沌一;生太极,即阴阳二;天地二,化生自然三,道化生天地人自然界万物。元始、灵宝、道德三尊主神,乃道教对宇宙天地万物三个层次的神灵化身。
一炁丹
人参、制附子各等分,磨粉。
炼白蜜加药粉搓丸,如绿豆大。
主治益气温阳。治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阳痿,怯寒神疲。
每服1~3克,白开水送下。午时过不能服用。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女贞子冬至采
旱墨莲夏至采
故曰二至
三才汤药方
《温病条辨》卷三。
人参9克;天冬6克;干地*15克。
上药用水1升,浓煎毫升,分二次温服。
补气养阴生津。
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三才汤两复阴阳,而偏于复阴为多者也。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麻*、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枣。
麻*(去节)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9g,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ml),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用麻*、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麻*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故以麻*、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本方发汗作用强烈。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若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应当禁用。临床应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因出汗过多而伤身。现代医家认为,麻*的有效成分麻*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乱。麻*是大青龙汤的主要药物,过量服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特此提醒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小青龙汤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芍药同。
麻*、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麻*(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中有合。[1]
本方用于治疗外寒里饮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改用炙麻*;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