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的四气五味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药的性能,是中医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点的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沉降浮,*性。今天我们先讲四气五味,接下来我们每天都会给大家详细讲解中药的性能。

首先我们要区分性能和性状的区别,性能指的是药物进入人体以后,以人作为观察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直接感官体验。性状,指的是药物本身的天然物理特征,包括药物的颜色,滋味,性状,质地等。

四气

四气又称之为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温热属于阳性,寒凉属于阴性,而进一步区分药物,进而还分出了大寒,大热,微温,微寒等,而这种定性上面的概念,很难准确的将其数据量化。

《*帝内经》中指出,“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指出“入腹则知其性”。所以中药四气的药性是以中医的寒热辩证为基础的,是从患者服用药物以后出来的人体反应当中概括出来的。

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性或者凉性。如石膏,知母。

能够减轻或者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为温性或者热性。如麻*,桂枝。

这是一个最初的认识过程,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发散风热药,攻下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药,凉血止血药,补阴药,大多为寒性药物。发散风寒,温经止血药,补阳药,大多为温热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药物的四气的断定,只是一个一定时期历史上的认知,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包括环境的变迁,植物药种植栽培的转变,药物四性的断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修正原有的不够准确的药性,是中药发展的必经阶段。

分清疾病的寒热性质,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一大纲领,也是确定用药和组方的依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治疗寒热病症的基本原则。

五味

五味本身是指辛甘苦酸咸这五种味道,但是我们知道,人体的味觉远远不止这五种,还有涩,淡。但是中药为了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所以将中药赋予了五味,而中药的五味并不仅仅指药物的味道,而是反应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性。

辛能散,能行。辛味的药物具有发散,行血,活血的作用,所以散表邪的解表药,散气滞血瘀的行气药,活血化瘀药,以及祛风止痒,祛风湿药,一般标为辛药。

甘能缓,能和。所以补虚药,以及缓急止痛,缓和*性,调和药味的(比如甘草蜂蜜)都标以甘味。

苦能泄,能燥。泄包括降泄,通泄,清泄。比如杏仁能降上逆的肺气而平喘,枇杷叶能降上逆的胃气而止呕吐,通泄即是通便泻下。与寒性相结合,能除火热泄气,表示清泄。若干苦味药能祛湿邪,治疗湿证。所以平喘止咳药,治呕逆药,攻下药,清热以及燥湿药都标以苦

酸与涩能收,能涩。表示药物的收敛固涩作用。敛肺,敛汗,敛肠,止血,固精,缩尿,止带药,标酸味或涩味。

咸能软,能下。表示药物的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比如牡蛎,昆布等能治疗痰核,瘿瘤等结块的标以咸味,而散结多与淤血,气滞,凝滞相关,故而散结药亦多是辛味。咸能下的使用十分局限,仅仅指芒硝等少数药的泻下特点。

淡能渗能利。指药物的渗湿利水作用,习惯上只将茯苓,猪苓少部分药物标以淡味,且往往和甘味并列。

学习五味我们要明确,药物的滋味,并不一定与五味的理论相符,仅代表的是多数药物,比如山楂是酸的,却不具备明显收涩的功效。

中药相对复杂,掌握五味的特点,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但是同样五味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安神,化痰,涌吐等外用功效都没用五味理论概括。再加上现代对于药物认知的加深,使用五味表示药物特点的指导价值就更低了,仅在反应药物特征,配伍组方方面仍具有一定意义。

推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