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苓桂剂方证多,方证鉴别少了哪个都不行 [复制链接]

1#

作者:王宪武

单位:北京杏林隆源中医经方(王宪武)工作室

近年来长期在经方家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再重读《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胡—冯经方医学体系进一步深入学习,略有体会,与同道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望请指教!

以前根据临床和跟诊病例总结了一些方证,并进行了鉴别,其中就有苓桂剂,前天与安老师探讨时想起当初没有总结茯苓泽泻汤方证及其鉴别,今天结合一胃癌医案阐述如下,仅供参考。

刘某某,男,76岁,年9月17日初诊。

平素反酸,烧心,胃不适,西医胃镜及活检检查“胃肠上皮化生”。近3月来经常晨起或傍晚吐涎沫,纳差,胃胀痛,口渴,喜热饮,体重下降,大便不通畅,黏腻,小便不利,再次住院检查,诊断为“胃癌”。舌质淡,苔白水滑,按心下痞硬,脉沉细弦。

辨证:太阴阳明合病。

方证:茯苓泽泻汤加半夏。

茯苓30泽泻20炙甘草10桂枝10

生白术15生半夏30生姜5大片

10剂,水煎服。

9月28日二诊:

呕吐涎沫减少,疼痛减轻,大便较前通畅,小便可,腹胀明显,口渴,舌质淡,苔薄水滑,脉沉细弦。

辨证:太阴阳明合病。

上方加陈皮30,枳实10,10剂,水煎服。

10月7日三诊:

上述症状减轻,有时打嗝,嗳气,舌质淡,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辨证:太阳太阴阳明合病,气上冲。

上方减枳实,加干姜10,桂枝加至15,10剂,水煎服。

因天气转凉,网诊,根据病情变化,以茯苓泽泻汤、茯苓饮、半夏干姜散随证加减,头痛加吴茱萸,心下痞、口渴重加人参治疗,相继9个月,已无大碍,前日电话随访,饮食、二便、睡眠正常,精神好。嘱胃镜检查,因忌讳检查痛苦而未做。

茯苓泽泻汤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20条: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胃反病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后伤津液而致口渴,渴欲饮水自救之证。其病因是胃气虚衰,外邪内饮所致,以茯苓泽泻汤治之。

茯苓泽泻汤方: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炙)二两桂枝(去皮)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从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即茯苓甘草汤倍茯苓量,加泽泻、白术而成;也可以说是五苓散去猪苓,加生姜、炙甘草,增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用量而成;还可以说苓桂术甘汤加泽泻、生姜而成,主要以温药健胃,恢复胃气为本,加强逐水利饮,治胃虚留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胃虚留饮,注重降冲逆,调和营卫,方中用桂枝、生姜就是此意,即后世医家所说的“提壶揭盖”法。

服用泽泻汤注意煎服法,后煮泽泻取其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魏念庭谓“服法后煮泽泻,取其阴性以利水,不宜煮之太过也”,仅供参考。

临床中茯苓泽泻汤方证要与茯苓甘草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方证相鉴别。茯苓泽泻汤方证虽然与茯苓甘草汤证相似,但其证比茯苓甘草汤证更重。茯苓甘草汤证是桂枝甘草杨证见不渴而呕,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其主要病因是外邪里饮,气上冲胸所致;本方证呕吐,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其主要病因是胃气虚衰,外邪里饮,里饮久积所致。

本方证也可以说五苓散去猪苓加甘草、生姜生姜,但是主证大相径庭,本方所主停水不消,积至到相当的程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严重,津液大伤,全身组织缺乏津液濡养,感到口渴是本方证的主要特点,脉弦细;五苓散证的辨证要点是太阳表虚,心下停饮,或心下痞,或水逆(水入即吐),眩晕,口渴,小便不利,热多欲饮水,脉浮数。临床注重四诊,根据症状反应,不难鉴别。

本方证还可以说是苓桂术甘汤加泽泻、生姜而成,都是胃虚,外邪里饮所致,但是本方证以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自救,小便不利为主证;苓桂术甘汤以头目眩晕,短气,气上冲,小便不利为主证。(苓桂术甘汤证如无气上冲则用之不验,气上冲咽喉、气上冲胸、心下痞满、胁下痛、胸胁支满都是气冲之候)。

从苓桂剂方证的鉴别、对比来看,胃中停饮必重用茯苓、白术;治水饮除“以温药和之外”,必须调和营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