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种地黄丸,功用各不同 [复制链接]

1#
▍来源:PSM药盾公益

“地*丸”家族是一个大户人家,其中最有名的成员要数六味地*丸,后世将其尊为滋补肾阴之祖方,并根据其六味地*丸衍化出一系列的名方如知柏地*丸、麦味地*丸、归芍地*丸、杞菊地*丸、明目地*丸等,现已分别制成中成药在临床广泛使用。

今天我们分别从处方来源、药味组成、功能主治等带你认识“地*丸”家族的成员。

六味地*丸

出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原名地*丸,是钱乙根据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来。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故六味地*丸删减掉肾气丸中的桂枝、附子,变肾气丸中干地*为熟地*。后世将其作为滋补肾阴之祖方。

知柏地*丸

市面上多数医书如《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辞典》等均认为本方出自清代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但也有人认为知柏地*丸最早是以“滋阴八味丸”的名称出现于明代张介宾所著的《景岳全书》。

麦味地*丸

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家龚廷贤的《寿世保元》,称之为“八仙长寿丸”,到清代董西园编著的《医级宝鉴》才将其更名为麦味地*丸。

归芍地*丸

见于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

杞菊地*丸

最早记载于《麻疹全书》,原名杞菊六味丸,清代董西园编纂的《医级宝鉴》始载为杞菊地*丸。

药味

六味地*丸:

熟地*、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知柏地*丸:

六味地*丸+知母+*柏。

麦味地*丸:

六味地*丸+麦冬+五味子。

归芍地*丸:

六味地*丸+当归+白芍。

杞菊地*丸:

六味地*丸+枸杞子+菊花

明目地*丸:

杞菊地*丸+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

功能

六味地*丸:

是补肾名方,全方三补三泻。

“三补”分别是君药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臣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脾益气,亦可固精;三药相配,养肝肾脾,是为“三补”。

“三泻”分别是佐药泽泻利湿以泄肾浊,防熟地滋腻之性;丹皮清泄虚热,并制约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利湿,助山药之健运。是为“三泻”。

全方滋阴补肾,用于肾阴虚或肝肾阴虚患者,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症。现代临床可用于肝肾阴虚的慢性疲劳患者,更年期(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患者。

知柏地*丸:

是在六味地*丸基础上增加了清虚热的知母和泄虚火的*柏,全方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增加了降火功效。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证。

麦味地*丸:

本方在六味地*丸基础上加补敛肺阴的麦冬和五味子,遂由滋补肾阴之方变为滋肾补肺之剂,主治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痠软,消渴等。比六味地*丸有更强的养阴生津敛肺之效,对于肺痨(肺结核)、消渴(糖尿病)两证尤为有效。

归芍地*丸:

和麦味地*丸同具滋阴补肾之功,主证均见肾阴虚表现。只不过归芍地*丸增加了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当归和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白芍,全方旨在滋补肝肾,清虚热。临床用于肾肝阴虚兼肝血不足、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痛的临床治疗,属于阴虚火旺者均可以服之。

杞菊地*丸:

是在六味地*丸基础上增加了滋阴补肾,养肝明目的枸杞子和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的菊花。两药加强了六味地*丸滋补肝肾的作用,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兼有养阴平肝、滋水明目的作用,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眼目干涩疼痛等。

明目地*丸:

是在杞菊地*丸的基础上增加了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因此与杞菊地*丸一样除了有滋肾养肝明目之功,均可用于肝肾阴虚所致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症外,明目地*丸其补肝养血、平肝祛风之力比杞菊地*丸更强,更适用于肝肾阴亏兼见眩晕或头痛等血虚肝旺表现者。

总之,“地*丸”家族中成药功能主治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人们应尽量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做到有针对性地用药,这样才能收到的良好效果,也能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最后,送上“地*丸”家族成员异同点比较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