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文理清ldquo少阴风湿三方证r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导读: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都属于少阴病方证,但后世更多称之为风寒湿痹方证。三方证均以温阳、解表为治法,在桂枝附子汤的基础上,若见大便鞕、小便自利,则去桂枝,保留生姜、再加白术,就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若见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则以桂枝甘草汤为底,加白术、附子,就是甘草附子汤。该如何理解三方证间的联系、异同,本期与各位同道一起探讨。(编辑:木易火耳)

胡希恕经方医学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伤寒八九日,说明时间不短了,之所以伤寒不解,是因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伤寒。表证的时候是可以身体疼痛的,如太阳病提纲条文说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这里的疼痛症状更突出,以疼为烦,疼痛的症状明显。也有医家认为“烦”是心烦,但需要注意,本方证一定是没有热像的,即使是心烦,也是疼痛导致的,而不是热性的心烦。

不能自转侧,就是不能转动身体,一动就疼,都突出了身体疼痛症状的明显。不呕、不渴,除外了半表半里、除外了里热证(阳明病),说明这是病位在表的阴证。脉浮虚而涩,脉浮在表,脉虚涩说明这是血虚津虚,因此这是病位在表的阴证,以身体疼痛为主症,同时存在湿邪的特点,所以说风湿相抟,实际是少阴病夹湿,仲景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从方药组成来看是桂枝汤去芍药再加附子,需要与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相鉴别。桂枝加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的方名非常容易混淆,前者是桂枝汤加附子,是少阴病的代表方之一。后者桂枝附子汤,是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主治少阴病的寒湿在表,身体疼烦为主症。桂枝附子汤的方药组成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一致,但剂量不一样,主治不同。

桂枝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

桂枝四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

增大桂枝为四两

炮附子三枚

少阴病夹湿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加附子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代表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

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汤去芍药

炮附子一枚

1.为何去芍药

芍药有治疗疼痛的功效,如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等,都能治疗疼痛,都离不开芍药的作用。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中认为芍药的作用是“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主邪气腹痛,是芍药的第一个主治症状。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桂枝附子汤也有身体疼痛,为何去芍药?

是因为上述方证的疼痛,在于津虚不能濡养所致,不荣则痛,芍药滋养津液,所以能缓急止痛。而桂枝附子汤的身体疼痛,在于体表津液的重(寒湿在表),不通则痛,津液不虚,不需要芍药滋养津液,同时芍药的酸敛不利于寒湿邪气的祛除,因此去芍药。这就是风寒湿痹三方都没有芍药的原因。

请注意,本方从方药组成来看,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一致,但二方证主治不同,不能混淆。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证为何去芍药?在于下之后,伤津液伤阳气,气上冲,表未解,用桂枝汤。胸满是阳虚、气上冲所致的气机郁滞,芍药酸敛酸收、滋阴养津液不利于阳气的气机疏利,因此仲景去掉芍药。脉微、恶寒,说明陷入于阴证,故再加附子。

桂枝附子汤是风湿在表,寒象更重,风寒湿搏结在表,治法需要温阳以微微汗出,让邪气随汗出从表而去。此时虽然属于阴证,但湿邪困表,同时芍药偏酸收酸寒,不利于解表和湿邪的祛除,所以去芍药。

2.为何去桂

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里证的典型标志性症状就是二便异常,这里出现了大便鞕、小便自利,就是里证。本来是风湿相抟,属于表证的少阴病。出现了大便鞕、小便自利,出现了里证,说明不仅寒湿在表,体内也津液代谢失常了。

大便鞕、小便自利(就是小便利、频数量多),说明津液虚损,虽然少阴表证存在,也不能再发汗伤津,为了减弱解表发汗的力度,避免伤津液,所以去桂枝,保留了生姜,用生姜来解表。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说:“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导致津液不足,即使有表证,也不可发汗,强调了存津液是真诠的原则。在白通汤方证也提到了表证重、津液足,用麻*,津液虚不用麻*用桂枝,再虚用生姜、葱白。这里去桂,保留生姜解表,都是一样的道理。

3.为何加术

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去桂加白术汤,是因为小便自利导致了大便鞕,一者说明有里证,二者说明津液不足,所以去桂枝(避免伤津液),保留了生姜解表。加入了白术健胃生津液,津液得复,大便鞕就能缓解。所以加入生白术四两,益气祛湿生津。

大便鞕是津液不足的表现,茯苓是利水的。所以这里加白术健脾养津液,不加茯苓。生白术、炒白术的区别,可以想想生瓜子和炒瓜子的区别,生瓜子润,炒瓜子燥,吃炒瓜子、炒花生容易上火,生瓜子就不会。所以生白术是润的,有健脾生津润肠通便的作用,气虚便秘便干的时候,后世经验也是用生白术。阳虚便秘用肉苁蓉,温阳兼以润肠。血虚便秘用当归,养血兼以润肠。反之大便溏薄的时候,就用炒白术,利用其燥性来燥湿止泻。

4.寒湿在表,离不开术、附的配伍

方后注曰: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

所以也有医家认为加术也是为了配合附子逐在表的寒湿、水气。在《伤寒论》中,白术、附子配伍的方证,还有真武汤、附子汤,也都是寒湿在表。同时仲景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说明湿邪在表,仲景加术,后世在湿邪在表的时候,也多用术,如九味羌活汤。按照用药经验,湿邪在表的时候,用苍术可能更合适,所以是麻*加苍术。若陷入于阴证,加附子。关于本方附子的剂量,方后注也说了“附子三枚恐多也”,一般还是常规剂量就行。

5.一方二法

方后注曰: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

方后注不一定是仲景的话,但还是很有道理的。冯世纶教授还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一方二法”,意思是大便鞕、小便自利,津液已经虚了,不能再伤津液,所以去桂枝。反之,大便不鞕、小便不利,说饮停于内,则加桂枝以祛饮,如五苓散。

甘草附子汤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甘草附子汤,也是风湿相抟,风湿在表,身体疼痛的症状也很明显,表现为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同时存在汗出、短气,汗多则伤津液,出现了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出现了津液代谢失常,结合前面的汗多、短气、小便不利,津液不足,陷入于阴证,需要加入白术、附子以温阳祛湿、逐水气。

本方看似是桂枝汤去芍药再去生姜大枣,其实完全可以看做是桂枝甘草汤加术、附。因为桂枝汤也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减而来的。

这时候就需要结合桂枝甘草汤条文来理解了。汗出导致了短气、小便不利,说明已经是汗出伤津伤阳,汗为心之液,损伤了心阳,所以本文应该有桂枝甘草汤相关症状,如心悸、欲得按等。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过多,损伤津液,阳气也虚,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阳气不再损伤,津液自然能够恢复。再加入术附配合逐水气。就是甘草附子汤。

甘草虽然不利于水,但轻度水饮的时候可以不去,比如苓桂术甘汤也用甘草,更多的是桂枝甘草汤的思路,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但水饮重的时候,就要去甘草,就需要考虑到甘草不利于水了,比如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乃至于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等都不用甘草。

苓桂术甘汤去茯苓,加附子,就是甘草附子汤。所以也可以这么认为,苓桂术甘汤基础上,虽然有湿,但大便鞕、小便利,有了津液不足,所以去茯苓,避免利水更伤津液,同时阳虚明显加附子,就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方后注曰:初服得微汗则解。就说明甘草附子汤能解表,就在于桂枝能解表的作用。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甘草附子汤与苓桂术甘汤:

共同药味

不同

甘草附子汤

桂枝

白术

甘草

附子

阳虚

苓桂术甘汤

桂枝

白术

甘草

茯苓

饮重

后世认为三方方证是风寒湿痹在表,其实在六经看来,就是少阴病夹湿。少阴病是病位在表的阴证,因此首先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还要符合阴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湿邪在表的特点,如四肢肌肉关节的疼痛、困重。

风寒湿痹三方证:

解表

甘温补虚

温阳

祛湿

桂枝附子汤

桂枝

生姜

大枣

甘草

附子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生姜

大枣

甘草

附子

白术

甘草附子汤

桂枝

甘草

附子

白术

三方方证属于阴证,所以一定不能有热证的存在,如口不干、不渴、不欲饮水,舌淡苔润脉弱。三方方证的治法符合少阴病的温阳+解表,通过汗法祛除在表的湿邪,临床治疗表证,始终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