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葛叶
原形态
1、野葛,多年生落叶藤本,长达10m。全株被*褐色粗毛。块根圆柱状,肥厚,外皮灰*色,内部粉质,纤维性很强。茎基部粗壮,上部多分枝。
三出复叶;顶生小叶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长5.5-19cm,宽4.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有时浅裂,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两边不等,背面苍白色,有粉霜,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
托叶盾状着生,卵状长椭圆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蓝紫色或紫色;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萼钟状,长0.8-1cm,萼齿5,披针形,上面2齿合生,下面1齿较长;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辩狭椭圆形,较旗瓣短,常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长6-9cm,宽7-10mm,密被*褐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2、甘葛藤,藤本。根肥大,茎枝被*褐色短毛或杂有长硬毛。
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卵形,有时3裂,长9-21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图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长,被*色长硬毛;花冠紫色,长1.3-1.8cm。荚果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密被*褐色长硬毛。种子肾形或圆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态环境
1、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及较阴湿的地方。
2、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和疏林中。
资源分布
1、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洋槐甙(Robinin)0.17-0.35%。
性味:味甘;微涩;性凉。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各家论述
1、《别录》:主金疮止血。
2、《本草图经》:主金刃疮,山行伤刺血出,卒不可得药,叶敷之。
摘录《中华本草》
葛花
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花。立秋后当花未全放时采收,去掉梗叶,晒干。
生境分部:主产湖南、河南、广东、广西、浙江、四川、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花蕾呈不规则的扁长圆形或略成扁肾形,长5~15毫米,宽2~6毫米,厚2~3毫米。萼片灰绿色,基部连合,先端5齿裂,裂片披针形,其中2齿合生,表面密被*白色毛茸。基部有两片披针钻形的小苞片。花瓣5片等长,突出于萼外或被花萼包被,蓝紫色,外部颜色较浅,呈淡蓝紫色或淡棕色。雄蕊10枚,其中9枚连合,雌蕊细长,微弯曲,外面被毛。气微弱,味淡。以朵大、淡紫色、未开放者为佳。
炮制:拣去柄及杂质,筛去土。
性味: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平微苦。”
②《纲目》:“甘,平,无*”。
③《医林纂要》:“甘,寒。”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解酒醒脾;治伤酒发热烦渴,不思饮食,呕逆吐酸,吐血,肠风下血。
①《别录》:“消酒。”
②《滇南本草》:“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
③《纲目》:“治肠风下血。”
④《医林纂要》:“清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复方
1、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莲花青皮(去穰)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神曲(炒*)、泽泻、干生姜、白术各二钱,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钱。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脾胃论》葛花解酲汤)
2、治饮酒积热,*伤脾胃,呕血吐血,发热烦渴,小便赤少;
葛花一两,*连一钱,滑石一两(水飞),粉草五钱。为细末,水合为丸,每服一钱,滚水下。(《滇南本草》葛花清热丸)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葛花,能解酒*,葛花解酲汤用之,必兼人参。但无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津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本期专家:郑进
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发表学会论文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先后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等。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儿科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主治: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中风后遗症;急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咳嗽、哮喘、咽炎;胃痛、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结肠炎、腹泻;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失眠、抑郁症、头痛;小儿感冒、小儿咳嗽、小儿厌食、小儿腹泻、小儿佝偻病等。
扫码即可问诊
责任编辑丨马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