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915/4473336.html旅游商报网讯(谭鹏飞)宝鸡市陈仓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段,南依秦岭与太白、凤县交界,北傍陇山余脉与千阳、陇县、凤翔相接,辖区内“六山、一水、三分田”,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是闻名全国的柴胡优生区。全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8万人,其中西部山区贫困人口2.84万,约占全区的68%。脱贫攻坚以来,区委、区*府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西部山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围绕打好区位、资源、产业“三张牌”,大力发展柴胡、生态旅游、核桃、花椒、中蜂等特色产业经济,聚力打造“中国最大的优质柴胡产业基地”,将产业优势变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走出了一条产业助力脱贫的新路子。年,全区实现农业特色产业经济收入2.65亿元,贫困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多措并举开创产业脱贫新格局
一是规划引领,高点定位。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引领和指导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壮大。区委、区*府瞄准产业优势,坚持区域统筹规划、集中连片开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建立校地合作关系,编制陈仓区《西部山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一村一品、多镇一业、多业互补、多点支撑”思路,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全力推广以黑柴胡、猪苓、苍术、*芩、黑木耳、土猪、土鸡、土蜂、核桃、花椒等为主的中药材、食用菌、干杂果种养殖,深化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实现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一体化发展,形成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的产业扶贫新格局,促进扶贫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发展。
二是*策扶持,引领发展。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区上整合林业、农业、质检、食药、交通、扶贫等职能部门各类资源,将产业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大幅度倾斜。依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林业产业项目,先后投入各类产业扶持资金1.23亿元,探索推广采取土地经营权入股、扶贫到户资金入股、土地托管、订单收购等多种形式,建立贫困户与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资金入股得股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超产提成得奖金、订单种植得售金,多途径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带动户贫困户从事核桃、花椒经济林培育,柴胡等林下中药材种植以及土蜂、土鸡、土猪养殖及苗木繁育销售等农业特色产业项目。
三是做优做强,打造品牌。围绕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贫困群众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建成了全省首家“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市级核桃花椒示范园6个,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26个,建立花椒、核桃、中药材交易市场3处,探索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产品销售,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规模化经营,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实现贫困群众“单家独户”“弱小群体”的生产活动与社会“大生产”“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目前,万隆公司的“守茁林”、“陕电侠”、“灵宝峡”以及西部山区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醉美西山”等28个商标品牌产品已实现线下线上融合销售,“网易”、“淘宝”、“陕农网”等参与合作运营的平台达到6个,参与销售的超市、便利店达家,销售量以年递增80%的速度上扬,极大提高了林产品市场附加值。“陈仓西山柴胡”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赤恒”牌无公害鸡蛋、肉鸡双双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陈仓林产品知名度在省内外大幅提升。
“小柴胡”引领产业扶贫新局面
陈仓区具有无可比拟的柴胡种植优势,尤其是西部山区种植的柴胡皂苷含量经专业机构鉴定高达1.37%,是国家药典标准0.3%的4倍多,优良的品质和稳定的产量,让陈仓西山柴胡声名鹊起。近年来,陈仓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柴胡产业作为深化改革、突破发展、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瞄准柴胡种植投资小、周期短、宜林下、不占地、收益稳定、作务简单的优势,通过大力推广“山上有林、林下有木、木下有草”的立体化种植模式,不但壮大了核桃、花椒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全区核桃面积15.6万亩、花椒14.8万亩),而且加快了以柴胡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中草药种植呈现出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上档次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订单种植扩规模。以扶持发展宝鸡市博仁中药材有限公司为支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联农户、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为抓手,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博仁中药材公司给农户统一发放柴胡种子、有机肥,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农户出土地,作务采收后,按照预先签订的购销合同,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回收药材。据统计,近年来已为西山7镇免费发放柴胡种子5.5万多公斤,有机肥多吨,带动全区种植户达余户,发展柴胡种植11.5万亩,其中贫困户多户,贫困户种植柴胡8万多亩。全区平均年产优质柴胡、猪苓、苍术、*芪等余吨,产值达到1.2亿元,群众年均收益元/人,创造利税余万元。
二是基地带动强示范。为了提高中药材种植品质,博仁中药材公司租赁贫困户土地余亩,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柴胡、重楼、猪苓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带动西山建设种苗基地多亩、示范田余亩。
三是务工收入增效益。博仁公司建成了年产吨中药材饮片生产线2条,购置饮片生产设备12套,检验仪器14套,吸纳周围贫困户60多人在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就业,人均工资性年收入2.1万多元。
四是品牌引领闯市场。区上成立了“西山柴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划定了“西山柴胡地理保护产地”,申请了“国家柴胡有机种植基地”、“柴胡地理标志认证”。通过*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西部山区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等合作社、公司达20多家,从业人员多人。博仁中药材公司规模效益连年翻番,被陕西省中药协会吸收为“会员单位”,注册了“高鑫牌”中药材商标,与北京同仁堂、上海华宇公司、天津天士力公司、陕药集团等大型制药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每年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优质柴胡余吨,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八分之一多。
“小蜜蜂”开辟产业扶贫新途径
西部山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植物品种较多,是国家中蜂养殖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三季有花,无污染,无公害,且蜜源丰富,花期长,花种衔接良好,蜂蜜浓度高,品质好,种类多的特点,区上以中蜂养殖为抓手,推进林下养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有力推进宝鸡“中国蜜都”建设。
一是抓产业,促脱贫。近年来,区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瞄准林下经济的互补性,将养蜂业定为依托产业扶贫特色优势项目,划定中蜂保护区0余亩,无公害蜂业园区亩,建立了9个蜂农接待站,其中区级蜂农接待站1个,镇级蜂农接待站8个。区财*按新增数量每标准箱补助元为杠杆,投入.7万元支持蜂业发展,市西山建委撬动各方投入,先后免费发放蜂箱个,为大场大户购置摇蜜机、蜂衣、蜂刀等蜂具个,通过*策、资金、技术扶持措施统筹协调,稳步推进中蜂产业的发展壮大,共培育蜂农户,蜂存栏箱,其中中蜂2.4万箱,实现产值余万元。
二是抓龙头,促带动。通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德利果业合作社、温水寨蜂业协会、石氏蜂蜜合作社为示范的7家中小型蜂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养蜂协议,免费享受合作社组织的养蜂技术培训,合作社以强有力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作为养蜂产业发展的技术后盾,为贫困户脱贫后的持续增收提供技术保障。以此为带动全区已形成50箱以上规模养蜂户个,贫困户年户均增收元,养蜂业已成群众脱贫致富新途径。
三是抓品牌,促营销。强化引领、培育品牌,精心打造“西山土蜂蜂巢蜂蜜”,鼓励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助力脱贫攻坚。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切实维护中蜂产业品牌形象。支持合作社注册了“德丽土蜂蜜”、“西山土蜂蜜”、“温水寨土蜂蜜”、“石氏蜂蜜”等蜂产品商标,产品在阿里巴巴、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等在线宣传、展示、销售,构建了依托网络线上线下的营销格局。
“旅游+”拓宽群众增收新渠道
近年来,陈仓结合区情,依托绿水青山和天然生态美景,积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示范中探索模式,点面结合、综合推进,开启“生态+旅游+扶贫”的模式,通过开发一个景区,带动一方百姓,辐射一片区域,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把“活水”浇到了“穷根”上。
一是*府主推构建旅游扶贫新模式。结合区域生态特点,区上把目标锁定在西山的山水自然观光旅游上,发挥*府的主推力,起用社会能人,企业参与扶贫,变贫困地区生态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年5月,陈仓区与育才集团签约,采用BOT模式,对誉为“关陇腹地最后一片净土”的草甸风貌大水川,*斧神工的丹霞地貌灵宝峡、峦峰雄伟的奇险峻秀九龙山等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让西山贫困群众“靠山吃山,依山得利,因山受益”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按照“建设一个大景区,带动一处大产业,带火一片贫困村”的思路,充分发挥*府部门的主推力作用,大水川旅游公司精心编制旅游扶贫发展规划,聚合多方资金,实施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坚持把生态与旅游和扶贫相融相促的原则,使旅游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同步推进,同步显示效益,从而实现脱贫摘帽。先后为西山划拨财*专项资金多万元,帮助农户建农家乐,家庭旅馆,基本上形成了“引一个企业,建一处景点,移民搬迁一批贫困户,带活一个区域经济,脱贫一批贫困群众”,实现西山当地群众依托景区就业1.3万多人,其中贫困群众直接在企业务工多人。
二是企业投资建设旅游扶贫新景区。建成一个好景区,就能带动景区群众致富一大片。培育一处土特产业,就是群众永久的钱袋子。区*府和育才集团共同投资景区大开发的方略,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以西山的大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宝鸡市大水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投资60多亿元开发景区,同时鼓励农户在家门口创业致富,让贫困户自己闯市场当老板,增加自信自立的自豪感,通过支持兴办农家乐等方式,使多名农民当上了“小老板”,户均年收入8万多元。在景区南由古城免费安置西山本地特色餐饮79家,解决劳动力余人,人均增加收入1.5万多元。对无劳力和弱劳力贫困户,*府积极探索贫困户“入股景区,分红增收”的“三变”新渠道,区上拿出财*专项扶贫资金万元,与户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大水川景区开发,每户入股1万元,由育才集团保底,连续五年连本带息给贫困户每年分红2元,实现了由贫困户向旅游公司股东的华丽转变。
三是农户参与形成稳定脱贫新机制。景区建成投入运营三年来,大景区生意兴隆,使沉寂多年的西山“火”起来了。大景区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聚,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信息港,从而使西部山区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扶贫景区。更重要的是为贫困户提供了众多的创业就业致富机会。*府部门和公司紧密合作,加大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礼仪服务培训,农特产品加工培训,让贫困户不掏腰包学技术,景区企业组织培训,让贫困户学保安、学驾驶、学园艺、学管理、学礼仪接待。结合土特山货无公害、纯天然、有乡土气,深受游客喜爱的特点,通过种源控制、品牌认证、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等措施,成功推出了“大红袍花椒”、“西山黑猪肉”、“西山土蜂蜜”等一批名优产品。利用西山民俗资源,深入挖掘西山文化,整理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出西山菜系“九品十三花”,并搭建文化戏台,编排了《三英战吕布》《贞观长歌》等大型实景剧,定期演出,当地参与演出群众达多人。修葺村史馆,收集农耕用具,村族历史,呈现农耕文化,发展体验式旅游,引导游客住农户炕,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并以实景演艺等形式,让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新型精准扶贫模式,拓展了贫困户增收渠道,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山区强产业、扶民智、富民生的转变,达到企业、社会、贫困户的共赢。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脱贫的潜力在山水,致富的希望在产业。陈仓区将推动稳定增收与产业发展协调一致,使贫困人口从依托产业发展得到更多红利,实现脱贫攻坚与产业兴旺的“共鸣”。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府引导是关键。在产业扶贫中,陈仓区在充分挖掘区域内特色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理念,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为贫困群众对接市场“探路”、“铺桥”,帮助困难群众做到勤劳“站起来”,更多地培养他们主动“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从根本上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二是经营主体是引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形势下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重要力量。陈仓区大力培育能人大户、家庭农场,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其中,创新嵌入式、引路式、帮扶式脱贫模式,有效破解了贫困户的资金压力和生产风险,提升了扶贫实效。
三是内生动力是基石。贫困群众既是精准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生态扶贫中,陈仓区坚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通过举办技能技术培训、建立“红黑榜”“爱心超市”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通过重攻产业达到增收致富,充分调动了群众发展扶贫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利益联结是纽带。贫困户有丰富的土地、林地、荒地、劳动力等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找准*府、企业、群众三方的利益联结点,充分发挥市场经营主体在技术装备、设备、资金、市场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与贫困户以入股、订单、务工、领养、租赁、服务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关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产业+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发展壮大特色支柱产业,让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