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轮考点方剂学24祛湿剂下 [复制链接]

1#

一轮复习考点

方剂01

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上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痰饮;水湿内停证。

a.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b.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c.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君:泽泻—利水渗湿;

*臣:茯苓、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

*佐使: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

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辛温发散以祛表邪,一药而表里兼治;

*桂枝并非专为解表而设,故“蓄水病”得之,有利水而解表之功;痰饮病得之,有温阳平冲降逆之功;水湿内盛而无表证者得之,则可收化气利水之效。

*若水肿兼有表证→合用越婢汤;

*水湿壅盛者→合用五皮散;

*泄泻偏于热者→-桂枝,+车前子、木通→利水清热。

*本方后注“多饮暖水,汗出愈”,旨在扶助胃阳,温行水气以助发汗,既可令表邪由汗而解,又可使水饮内外分消;

*如法投之,可使内停水湿从小便而去,肌表之邪由皮毛而解。

*主以淡渗,辅以温通,兼以健脾,淡渗以利水湿,温通以助气化,健脾以运湿布津;

*表里同治而侧重于治里,邪正兼顾而着眼于祛邪。

水湿+膀胱气化不利。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气虚]自汗;安胎。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方剂02

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水煎服,阿胶烊化。

→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水热互结伤阴证。

*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等。

*君:猪苓—专以淡渗利水,方中诸利水药中“性之最利者”;

*臣:泽泻、茯苓—助君药利水渗湿;

*佐使:滑石—清热利水;

阿胶—滋阴止血,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并止淋证出血。

*用治热淋→+栀子、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

*用治血淋、尿血→+白茅根、大蓟、小蓟→凉血止血。

*本方之功重在渗利,养阴清热力轻,若热甚或阴伤著者不宜使用。

*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

水+热+阴不足[与五苓散明显不同,猪苓汤能清热,滋阴,故而有热,有阴不足等对应症状]。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

*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方剂03

防己*芪汤-《金匮要略》

金匮防己*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

益气祛风又行水,表虚风水风湿康。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芪。

加生姜4片,大枣1枚,水煎服。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表虚不固之风水/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或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君:防己—祛风胜湿止痛;

*芪—益气补虚固表,利水,二者祛风除湿不伤正,益气固表不敛邪;

*臣:白术—健脾祛湿,助防己祛湿,助*芪益气固表;

*佐使:生姜—助防己祛风湿;

大枣—助芪、术补脾气;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若兼喘者→+麻*→宣肺平喘;

*腹痛肝胃不和者→+芍药→柔肝理脾;

*冲气上逆者→+桂枝→平冲降逆;

*下有陈寒者→+细辛→温经散寒。

*服本方后,患者可能出现“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之感,此乃卫阳振奋,风湿欲解,湿邪下行之兆;

*“以被绕腰”,意在保暖以助汗出。

*祛风除湿与益气固表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

表虚+脾气虚+风。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排脓;敛疮生肌。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方剂04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齐;

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施。

*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水停气滞之皮水证。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气行则水行。

水湿+脾气虚+气滞[皮水]。

方剂05

真武汤-《伤寒论》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膶惕保安康。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水煎服。

→温阳利水。

→阳虚水泛证;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证。

a.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b.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君: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利水渗湿;

*佐:白芍—a.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

b.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c.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

d.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生姜—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兼和胃降逆止呕。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敛肺止咳;

*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芍药,+干姜→助温里散寒;

*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吴茱萸、半夏→助温胃止呕。

*湿热内停所致之小便不利,浮肿者忌用。

*辛热药为主,配苦燥渗利之品,少佐酸柔收敛之物,泻中有补,标本兼顾。

脾肾阳虚[肾阳为主]+水。

方剂06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水煎服。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君:茯苓—健脾利湿,消已聚之饮,杜生痰之源;

*臣:桂枝—温阳化饮[化气,平冲降逆];

*佐使: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培土制水;

炙甘草—益气补脾,合桂枝以辛甘化阳,合白术益气健脾,调和药性。

*苓桂合用→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咳嗽痰多者→+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枳实、生姜→消痰散水。

*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当利”四字,即服本方后,小便增多,此为饮从小便而去之兆,亦即《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

脾阳虚+湿。

方剂07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此阴水也,则宜用温暖之剂,如实脾散、复元丹是也。

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炙甘草。

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

*君:附子—温补肾阳;干姜—温运脾阳;

*臣:茯苓、白术健脾和中,渗湿利水;

*佐使:木瓜—除湿醒脾和中;

厚朴、木香、大腹子—行气导滞,化湿行水;

草果—温中燥湿;

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温散水气,甘草调和药性。

*若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芪→补气以助行水;

*小便不利,水肿甚者→+猪苓、泽泻→增利水消肿之功;

*大便秘结者→+牵牛子→通利二便。

*若属阳水者,非本方所宜。

*脾肾同治[温脾阳为主]。

*寓行气于温利之中,令气行则湿化。

脾肾阳虚[脾阳为主]+水。

生姜,干姜同用。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

方剂08

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或小便频数,虽不白浊。

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泻中有补,通中寓涩,邪正兼顾,标本同治。

*石菖蒲用意→温肠胃→“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

肾阳不足+湿+清浊。

*萆薢→利湿祛浊;祛风除痹→治疗膏淋之要药。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智。

*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方剂

09

羌活胜湿汤-《脾胃论》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在阳有奇功。

*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如背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阳经之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蔓荆子川芎。

→祛风,胜湿,止痛。

→风湿犯表之痹证。

*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本方用药辛散温燥,但量轻力缓,取其轻而扬之之法,使其微发其汗,则风湿自除。

风+湿+痛。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方剂

10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芍地肉桂苓;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以去邪蠲痹为主,辅以补益肝肾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风湿+痹+肝肾虚+气血虚。

*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降压]。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真题演练

点击正确选项

01

原方用法注明服药后“多饮暖水,汗出愈”的方剂是

A.止嗽散

B.消风散

C.五苓散

D.牵正散

解析

C

五苓散。五苓散“上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点击查看解析

·END·

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排版

忘忧

来源

青竹医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投稿邮箱:yk

qingzhuzhongyi.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