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猪苓十八铢(去皮)9g中药小故事——猪苓
泽泻一两六铢 12g中药小故事——泽泻
茯苓十八铢 9g中药小故事——茯苓
桂枝半两(去皮) 6g中药小故事——桂枝
白术十八铢9g中药小故事——白术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猪术茯苓十八铢,
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
暖水频吞汗出苏。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消渴:这里是一个症状,是指口渴饮水量较多的情况,不是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本条辨胃中津液不足之口渴与津液停聚蓄水证之口渴的区别。太阳病,经发汗后,表证虽解,但因大汗出,水液发散过多,致使胃中干,而欲饮水,是缺水,与水令胃气和则愈。若发汗后,其脉浮、微热,是虽发汗而表证未尽解,其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是津液停聚,不得化行,叫做蓄水证,当化气行水利小便,用两解表里的五苓散治疗。
主症:发热,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
副症: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小腹胀满,苔白。
口渴、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特征性症状,但胃中津亏亦可引起。唯前者是津液停聚,不得上承而口渴,不得化行而小便不利,后者为津液缺乏所致;前者得水小便仍不利,后者得水小便即明显增多,是其要点。
膀胱蓄水,表里同病。
在表,阴小于阳,优势的卫阳的升散性、动性引起发热,汗出,头目眩晕,脉浮或浮数;有时因卫阳的过分发散而暂时减弱,则出现短暂的恶风。
在里,阴大于阳。优势的阴的凝聚性、静性引起水液停聚,不能化行,故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水液停聚,拒水于外,则水入即吐,不能上承则烦渴欲饮。
是为整体反应性与局部反应性共同构成的证候,即所谓表里同病。
本方猪苓、泽泻利水于下,实则降低阴(水液)的凝聚性、静性。
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于中,具有既降低阴的凝聚性、静性,又助长阳的温动性的两重作用。
桂枝通阳化气,在表,解肌和营,助长阳的升温动性,使其因发散、汗出而减弱,以解除发热、恶风、脉浮数等表证;在里,增强阳的温散性、动性,以速水液的化行。共奏表里同治之目的。
伤寒论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麻*汤
伤寒论——太阳病三个表郁轻症方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伤寒论——葛根汤
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葛根*芩*连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新加汤
伤寒论——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茯苓四逆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