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7175条 [复制链接]

1#

胡希恕讲解《伤寒论》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1条~第75条)

(原条文序号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为蓝本)

胡希恕老师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讲解:太阳病本应发汗,若汗不得法,使人大汗出,虽表证可解,但水分丧失过多,胃中干,胃气不和则烦躁不得眠,若口渴,则“少少与饮之”此为重点。胃中干,人欲饮,必须限制其饮水量,因其胃气不和,水入难化,压泊横膈膜有作喘之虚,应当一点点饮水,和胃气、润胃腑,则烦躁可止。若里有停水,水不下行,小便不利,此时发汗表必不解,当先利其小便;表不解而微执:随饮随渴为消渴,这种渴与上文不同,饮水难解,缘其身体应排出的废水因小便不利而难于排出,再饮水则无法吸收。但实际上组织缺水,故渴。五芩散证的口渴有两种原因:一是废水不排。新水无法吸收;一是热不除,灼津而渴。故以五苓散利水解表,除其热、利其小便,恢复其正常的水液代谢功能。本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利尿,伍以少量桂枝镇气上冲,使水随气下,几种利尿药在临床上应用不同:猪苓利尿力强,性寒解渴;泽泻甘寒人胃。胃有停饮不寒而偏热者可用;白术性温,可配合泽泻祛胃中停饮而治头晕:茯芩性平,治心悸、心烦、肉润等多用之,神经症由于停饮而起者,如失眠之酸束仁汤证即多用本品。又伍以桂枝,既可解热,又可解渴,亦可利小便。现临床多用此方汤剂,一般来说,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可用9g,桂枝用6g,但如遇后文讲到“渴欲饮水,水人则吐”的水逆证时,则仍当用散剂为当。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讲解:此条略去胃有停饮,小便不利这一前提。发汗后脉浮数。说明表不解,烦渴为有热之象,此处即是误发胃有停饮、小便不利这类病人的汗。汗虽出而表不解。设想若非这类病人,仅从条文字句来看,应为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为是,说明白虎加人参汤证与五苓散证的主要鉴别点在于小便的利与不利。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讲解:本为无汗的伤寒表实证,发汗汗出后,表未解而见烦渴者,以五芩散治之,不渴者,茯芩甘草汤主之,此处亦略去“小便不利”茯苓甘草汤为桂枝甘草汤加人茯苓、生姜《玉函经》中茯苓用至三两,为是。厥阴篇中条水气冲逆,逆满心下(心下即胃口)而心下悸亦用此方治疗,本条未言及此,但可见茯苓甘草汤证亦有胃中停饮,而见心下悸、呕逆、小便不利等症。本方未用猪苓,泽泻、白术,利尿作用大减,临床上停水失眠证多用此方,可加用龙骨12g、牡蛎12g治疗顽固性心悸、失眠,茯苓可用至四两(12g)。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讲解:本为中风证。理当发热,经过六七日,表证未解,反面发热。表证不解为有表证,饮水则吐为有里证,“有表里证”实为连接上下而设。胃中停水,水人而不能吸收而见消渴,多饮则停水增加而吐,这一现象称为“水逆”,仍以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讲解:病人就诊尚未诊脉,患者双手交叉于心下,前文桂枝甘草汤条言及气上冲剧烈、心跳也甚,双手按住才觉稍缓,即“心下悸欲得按”,可以预料其发汗过多,亡失津液,血不足以养心,兼以气上冲,故而心悸,欲查其津液亡失程度,而令患者咳嗽,患者因亡津液无以润泽而两耳聋,如同未闻一般,可知误治后发汗太过,津液大失。此病必待津液回复,逐渐康复。后半部分根据71条而来,彼言“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若骤然大量饮水,水停于胃中,压迫横膈膜而喘,以水灌之亦喘。灌,即以水浇身。也是古人治病的一种方法。相当于西医的冰袋,以水浇身,闭锁毛窍,而热不得外出,热雍于里,亦可作喘。其病在表。理当服药,由内向表发越而病解,若由表向里治疗,邪气闭郁,则病难瘥,如仅用烤电等外治法治疗关节炎,常常会越治越重。

----节选自《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图文

小橘叶

我们共同的使命是: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