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01/9014419.html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大*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发汗能造成两种情况,一个是虚极而入阴证;一个是由于丧失津液导致胃干转为阳明病。所以对发汗不可等闲视之,汗不得法,既可致虚寒,亦可转成实热。
治实热就要调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也是商量的口气,所以说“与”而不说“主之”。“不恶寒但热者,实也”。但热不寒,可能有白虎汤证,也可能有调胃承气汤证。但有实、有潮热才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若大实,还可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这需要认真辨证。
张仲景不是要在太阳病篇里专讲调胃承气汤,主要就是说明太阳病依法要发汗,但是发汗得守法。同时由于个人身体差异,发汗之后也有可能发生变证,或为虚或为实。变成虚寒的上面举了两个例子,就是芍药甘草加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变成实热的也举一个例子,就是调胃承气汤。但主要还是讲太阳病的治法和注意事项。
汗、吐、下,若用之不当,会亡血液、亡津液。上两条就是讲由于津血虚极转为阴寒虚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以及第21、22、29条讲的都是由于发汗,亡失体液转为阴虚证,所以恶寒。这一条则是讲津液丧失太多了,胃中干,转成为阳明里实证。
“不寒但热者,实也”,是胃家实,就是变成阳明病了。转向实证当和胃气。调理胃的方法很多,与调胃承气汤,只是举一个例子。不恶寒但热,也不一定用调胃承气汤,所以它说“与”而不说“主之”。《玉函经》上是说与小承气汤,但要说明的道理都一样。小承气汤是大*、枳实、厚朴配伍,以胀满为主,去热的力量差,因为没有芒硝。调胃承气汤偏于去热,对胀满作用不大,因为没有厚朴、枳实。根据证候,有用小承气汤的机会,也有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说“与”调胃承气汤,就是让人临证细审。
调胃承气汤是攻实之法,芒硝、甘草、大*是泻下方剂,叫调胃承气汤,就是调和胃气。其实这个药泻下力量很重,大*能促进肠子的蠕动使大便往下走。如果是干便,怎么蠕动也不下去,所以加入芒硝。芒硝是一个咸寒的药,咸能软坚,能稀薄大便。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没有泻下作用,芒硝有泻下作用,解热的作用也强,配伍大*下的力量就大了。
古人有句话:“大*没有芒硝,就像没开刃的刀”,一起用泻下比较重。但是里面配伍大量的甘草。甘草能缓急迫的病情,也能缓和药力并有一定补益作用。因此调胃承气汤不会使人虚弱。正因为甘草这味药能够缓和药力,所以叫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里都没甘草,那都是急攻。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这一条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条说的,太阳病如果发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会亡失津液而出现变证。太阳病应发汗,但不能大汗出。这与护理也有关系,不大捂大盖,不会出大汗的。若发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身上水分丧失太多,胃中水分被夺,胃干了,胃气就不和,所以烦躁不得眠。他想喝水,没有其他的证候,没有大便干,也不谵语烦乱,只是烦躁而渴,可以“少少与饮之”。“少少”是重点,猛喝一顿就会喘。因为渴得厉害,喝的水存到胃里压迫横隔膜就要喘的。要少少的、一点一点地喝。胃得了滋润,胃气和了,不渴了,也就不烦躁了。
底下这一节就不一样了,就是误发里有停水人的汗。像前面讲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虽然得了太阳病,但同时有小便不利,水不下行,说明里有停水,只是发汗表不能解,得兼利小便才行。这里说的就是里有停水,发汗后“脉浮,小便不利”。表不解,还有微热。“微热消渴者”,消渴就是随饮随渴,叫做消渴。这种渴与上半段说的渴不一样,那个渴喝点水就好了,这个是怎么喝也不解渴。
里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独小便不利而里有停水,一定会渴。由于小便不利,身上废水排不出,再喝水也没法吸收,人体组织缺水人就渴。这种渴相当凶,喝了还是渴,需利小便才能排出废水,改善循环,所以用五苓散。
五苓散证的渴有两个内因,一个是由于小便不利,另一个就是热不除。身体有热组织细胞又缺水,所以烦渴。微热消渴,就是五苓散证。五苓散一方面解表逐热,同时通利小便恢复水代谢机能,旧的去了,新水也就能吸收,就不渴了。
有的书后面注了个“即猪苓散”,是错的。猪苓散在《金匮要略?吐哕下利》上有,就是猪苓、茯苓、术这三味药组成,它也解渴,但这不是五苓散证。猪苓散的适应证是呕吐而渴。渴想水喝,喝水后水停在胃这个地方还作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用猪苓散利小便来解渴。
五苓散里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都是利尿药,配伍小量桂枝。桂枝治气上冲,能解表去热。小便不利常由于气上冲。气凌于上,往往诱导水上冲。桂枝镇其气上冲,所以利尿的方剂用桂枝的多,能让小便下行。这几味药虽然都是利尿药,在临床上应用是不相同的。猪苓利尿的作用相当强,在利尿的同时还解渴,因为它是寒性利尿药。所以有渴的,利尿药都用猪苓。
泽泻甘寒,是寒性利尿药。因为甘入胃,所以胃有停饮就用它。白术也入胃,但是白术偏于温。泽泻偏于寒,如果胃有停水,又不寒,而且反而有热,用泽泻。凡是胃有水,都会导致头晕,泽泻、白术这两个药也都治头晕,所以除了利尿,它们还治头晕。
茯苓治心烦、肉跳,也利尿,入胃。茯苓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药常用它。尤其神经官能证,神经方面由于停水造成的病多用茯苓,如安眠药,像酸枣仁汤也是大量用茯苓。尤其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能治。
这个方剂现在有用粉剂的,更多的是用汤剂。但是如果治水逆,饮水则吐叫水逆,还是用粉剂好。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以后脉仍浮数,这是表不解,反而出现烦渴。烦就是有热的烦,而且也渴,这是误发了小便不利里有停水人的汗造成的。这里应该有小便不利,因为上一段说了,这一段就省略了。如果没有小便不利,不一定用五苓散。脉浮数而烦渴,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一定要有小便不利才能用五苓散。要注意与白虎汤证做比较鉴别。
凡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只发汗表不会解。这一节再次重复,说明很重要。一个人得感冒了,小便不利,只给他吃解表药不行,必须同时利水。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一段更简略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就是无汗的伤寒证,经过发汗汗出而渴,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这里应该有小便不利,没有小便不利,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不对,尤其是不渴就用茯苓甘草汤,就不可理解了。
这一段就是对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进行鉴别,鉴别的方法就是渴和不渴。根据上一条,五苓散证是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如果有脉浮、小便不利而不渴,则用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姜。茯苓用的非常重,这里说是二两,《金匮玉函经》上是三两。从临床上看至少得用三两。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也有,第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否则水气入胃,必利。这个方剂既有桂枝,又有生姜,适应证就是水气冲逆,逆满而心下悸。因此不渴就用它不对,还得有心下悸,气冲,或者有呕逆,而且小便不利,不渴,才能用茯苓甘草汤。
因为不渴,所以茯苓甘草汤没有猪苓,同时利尿的作用也比五苓散差多了,不到消渴的程度。这个方剂也很常用,由于里有停水造成的失眠,用这个方剂再加上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效果很好。遇到顽固性失眠证,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用这个药,每每见效。茯苓还可以加重,若治失眠的话,茯苓最少要用4两。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都会发热,六七日还不解,服过桂枝汤了病没好,反而烦。有表里证,表证就是上面说的不解,里证就是指水逆,渴欲饮水,饮水则吐。五苓散证就是渴,喝了还是渴,这叫消渴。喝了也不吸收,胃停水多了,水下不去,就要呕吐。“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用五苓散解表利水。
一开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微热,这个时候就吃五苓散不至于得水逆,再延迟,不利小便,又一直喝,就要吐了,这叫做水逆。水逆是五苓散证的延续,所以仍然用五苓散。
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病人来了,还没诊脉,交叉着手按着心下的部位,这就很清楚了。前头第64条讲过了,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汤主之。这是因为气往上冲得厉害,心也跳得厉害,按着这个地方比较舒服,不用诊脉就知道它是发汗太过了,亡失津液太多,气上冲也厉害,血不足以养心就心下悸。
如果丧失津液、血液多,病人就会耳聋,所以要试验试验。“师因教试令咳”,让他咳嗽咳嗽,因为耳朵聋,他听不着,所以不咳嗽。从这可以看出来是发汗太过了,不但心下悸,因为津液不能承于上,血不荣耳,两耳也聋了。这就是中医讲的望闻问切,不用诊脉就可以看出,这是个误治的结果。
这是一节,主要的是讲由于发汗太过,亡津液、亡血液,造成气冲、心悸、耳聋这些情况。耳朵聋了,一时半刻好不了,总得津液恢复之后,逐渐就好了。
底下说“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就是根据第71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来的。由于发汗,丧失水分太多,胃里水被夺,胃中干,这个时候给他喝水要一点一点地喝,慢慢就好了,不要大灌。如果猛喝,“饮水多,必喘”。水进到胃里太多,一时间没法吸收,尤其因为发汗后病人的胃都不好,在胃里停水,压迫横隔膜,呼吸困难就喘。
“以水灌之,亦喘”。以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个方法,拿水浇身,就像现在西医用冰袋的方法。本来里就有停水,发汗,表不解,身上还发热,用浇水的办法使热不得外出,热壅于里也会喘。这都是误治。
临床上必须分表里,是表证的发热就得表解,如果表证兼有小便不利,用五苓散解表利小便。如果从外往里治,越治越坏。像风湿这类的病也是在表,应该由里向外解。所以烤电这种治疗是逆于病机的,由外治关节炎治好的很少,治来治去病越来越往里,越来越重。风湿是表证,人体的本能是要由解表来治,应该因势利导,要想方设法让它由表解。往里捂,越捂越坏,这不符合病理病机。所以以水灌之这种方法也是错的,热不得散于外而壅于里,他一定要喘的。
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两(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这说的是水逆证。本来小便不利,里有停水,发汗是误治。发汗后就变成五苓散证这种水逆证,出现微热、消渴、水药不得入口,入口即吐。“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再发汗,激动里水,而上吐下泻不止。水逆证只能用五苓散,把水排出去就好了。本是五苓散证,误治造成水逆证,还只能用五苓散来治,不可再发汗。
底下讲的是另一个问题,是虚烦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吃过发汗药、吐药、下药,但没有实质的证候,就是一种炎证,遗热不出,热还在里,所以烦躁不得安眠。病重热盛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严重的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就是睡不着觉,辗转反侧,不能安卧在床。心中懊憹是烦躁剧烈的状态,烦恼谓之懊憹,就是烦躁的不可名状。这都是虚热冲击大脑、影响心脏造成的。中医说是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里有炎证,治用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是常用药,两味药都能解烦去热,其适应证不是真虚,真虚不能用苦寒药。
“若少气者”,热盛气就短。《*帝内经》说壮火食气。少气就是呼吸短促,这是一种急迫状态,并不是真正的虚,所以在栀子豉汤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缓急迫,同时甘药都有补益作用,也有安中的意思。“若呕者”,要加生姜,生姜治呕。
栀子豉汤就是栀子、香豉两味药,药虽少,在临床上应用很多,凡是胸中说不上来的烦躁,大概都是栀子豉汤证。方剂后面的注解有错误,“得吐者,止后服”,栀子豉汤这个药不吐。都是看瓜蒂散是个吐剂,里有豆豉,栀子豉汤中也有豆豉,就认为这个是吐药。瓜蒂散涌吐的作用在瓜蒂而不在豆豉。而且这一段都已经说是发汗吐下后了,还给吃吐药,这讲不通。实践证明,它不吐,不是吐药。
栀子甘草豉汤,就是栀子豉汤加二两甘草,也不吐,后面“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也是错的。栀子生姜豉汤后注更错,它本来就是治呕的,吃了这个方剂不会吐。另外,这三个方都是以枙子豉汤为基础的,香豉用量都应是四合,枙子甘草豉汤写成香豉四两应该是错的。
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无论是发汗或下之,发烦热,感觉这个地方堵、滞塞。这个病临床上很多见,像食道炎、食道憩室等食道上的病,很多是这种情形,吃栀子豉汤就好了。中医就是辨证,有这种证候,用这种药就行。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证就是心中懊憹,烦热,这块觉得滞塞。胸中是指胸中间这一块,不是整个胸,若整个胸那是柴胡证,胸中就是指食道。“发汗,若下之”,有的郁热不除会产生这种病。不是发汗或下之造成的有烦热,胸中窒,也可以用这个方剂。
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是误治造成的。伤寒是不能吃泻药的,五六日表不解,还得解表,下就错了,大下就更错。下后邪陷于里,热邪被陷,所以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心中是心脏的部位,心中有集结疼痛的感觉,类似心包炎的这类的病,也就是下篇讲的结胸。第条就会讲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由于吃泻药,使邪热内陷,影响到心包发炎。“未欲解也”,病不好,这种情况,可以用栀子豉汤。
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牛哥杨思远
喜欢就打个赏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