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扶贫一线陈涛甘为扶贫一滴水,真情浇灌 [复制链接]

1#

“王家河有个十亩地,十亩地看不见王家河。”在十亩地村的北沟梁地区,四户村民在去挑水的山路上,经常朝着对面的大山唱起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山歌。在这人烟稀少的大山里,没有多少人听到他们无奈的叹息,直到莲湖区扶贫干部陈涛来到十亩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十亩地村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王家河镇,这里地处秦岭深处,村民居住分散,每一户人家之间经常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而北沟梁的四户村民似乎就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由于附近没有水源,村民们一直靠肩挑背扛到三公里外挑水。

一滴水虽小,千千万万的水滴汇聚起来能成为江河。四户家庭虽然人口较少,但群众利益无小事。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具体行动就是要体现在这像“滴水”这样的小事中。

陈涛刚一驻村,就同村干部一起深入实地查看,户走访、征求民意,并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支持,最终在区、县、镇的大力支持下,筹得工程所需的设施设备。

工程正式施工后,村里有些人跑出来看热闹,多少年的老大难,难道真的就能解决?果然,施工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机器运不上去。由于山区自然环境所限,很多工程只能靠人力施工。怎么办?陈涛组织*支部发动*员一起上山自己挖,附近看热闹的村民也加入到开沟队伍中来。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劳动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了不让饮水管道弯曲,大家用最原始的办法,就地取材,铺设管道。其中,运送蓄水箱更是困难,巨大的水箱需要几个人一起搬运,并且要翻山越岭。陈涛带领几位村民肩膀扛着水箱,行走在狭窄小路上,大家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北沟梁的群众有水喝。经过奋战,终于完成主管道铺设任务,成功将饮用水引入村民家中,结束了4户群众靠天吃水的问题。

陈涛带领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完成的这个项目虽然是“小事”,但却是四户村民的“大事”。不仅节约了资金,还通过一起劳动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让村民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扶贫路上,陈涛甘做“一滴水”,像折射阳光一样,用自己的才智与能量,将*和国家的关心关怀折射入群众心田,与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水滴”一道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陈书记到我们村后,通过各方协调,积极向莲湖区争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给村里11户房屋比较破烂但又达不到危房维修标准的群众房屋进行修缮维修;对群众反映较大的10.5公里砂石村道进行拓宽平整;对村中亩木地区的房屋街道进行了整体立面提升,并建立3处大型户外传栏和一处村级公示栏。”说起陈涛驻村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似乎每个村民都说说不完的话。

以前,十亩地村里的基础公共建设较差,村委会没有电话、网络和能用的电脑,没有公共卫生间和宣传、公示栏等一些基础公共设施。为增强山村与外界的联系途径,陈涛协调各帮扶单位为村委会购置了两台全新电脑和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并用第一书记经费为村上接通了网络,封闭的小山村从此进入了网络时代。

产业扶贫,才是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为了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陈涛率先带领*支部成立以中蜂养殖、药材种植和山村土特产收购销售为主导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用部分资金购买了箱中蜂,用于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营,截止10月份合作社将受益5万元,预算年底可达到8万元。

扶贫还需扶智。为了帮助村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种植产量,陈涛积极联系邀请市县农林专家对猪苓、苍术、核桃种植、中蜂养殖技术进行系统讲解和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和实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工作。

在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陈涛在十亩地村设计的文化墙吸引了周边两个村子的村民前来参观,陈涛详细讲解文化墙的内容,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策的理解和支持。

“扶贫不只要在物质上帮扶,还要在乡风文明等各方面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扶贫,陈涛有着更深的理解。为改善山村卫生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陈涛积极向莲湖区争取资金,将十亩地村卫生公厕建设和文化广场建设列入帮扶项目,建成村卫生厕所和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而村里的文化墙更凝聚了他对十亩地未来的美好愿景。(来源:西安发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