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水肿的症状,在西医看来,一是由于漏蛋白导致的胶体渗透压失衡,二是由于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水钠潴留。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水肿的呢?
中医将水肿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四种治疗理念:
1、逐水消肿
对于高度水肿的患者,体内之水就像洪泄一般,患者身体出现严重的指凹性水肿,需要“逐水消肿”,可用车前子、黑丑、白丑等中药进行治疗。
2、淡渗利湿
对于中等程度的水肿患者,体内之水就像田间积水一般,患者身体出现较为严重的指凹性水肿,需要“淡渗利湿”,即将面上的积水排出,剩下的水分可慢慢渗透。药物选择上,除了上述几种减量使用之外,还可选择茯苓、猪苓等排水效果相对较小的药材。
3、祛风胜湿
体内之水非常少,只有轻微水肿,甚至根本没有水肿,就像衣物潮湿一般,需要“祛风胜湿”,上述药物可减量使用。
4、芳香化湿
仅止于湿气程度,完全没有水肿出现,多称之以“着凉”、“受寒”,需要“芳香化湿”,可使用藿香、麝香、佩兰、荷叶等药材,甚至拔火罐即可。
中医讲究“久病多瘀、久病多虚、久病入络”,所以对于那些长期水肿的患者,在排水之余,还要补血和补气。
因此,一套好的中药方剂,需要兼顾气血,驱邪扶正,不会像西药那样“专一”。
比如“当归补血汤”,只有当归和*芪两味药材,负责补血当归只有6克,而负责补气的*芪却需30克。
这是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生于无形之气”,也是中医在治疗方面与西医最大的区别。
西医的治疗,是通过药物、器械等手段,或抑制、或灭杀、或替代,是利用“外力”来强行改变身体现状。
中医的治疗理念,是通过药物、针石、食物等手段,帮助人体自身提高恢复能力,即所谓“扶正”。
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也无主次之别,只是在疾病治疗当中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和侧重点,所以二者结合,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