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说文解字第445课成语无可訾议中
TUhjnbcbe - 2023/9/8 21:58:00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五个汉字“譆、詯、謧、詍、訾”,这五个字中,前四字相对生僻,“訾”字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是本课的重点汉字。因为前面四个字是生僻字,只对标题中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跳过前四个字的解释。五个字的详情如下:

1、譆。读x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譆,痛也。从言,喜声。”王筠《说文句读》作“痛声也。”并注称“依元应引补。”相对合理。形声字。本义是叹词,表示悲痛、惊惧、赞叹等。也写作“嘻”。《玉篇·言部》:“譆,惧声也;悲恨之声也。”

《战国策·齐策三》:“齐王和其颜色曰:‘譆!先君之庙在焉!’疾兴兵救之。”齐闵王脸色和蔼地说:“啊!先君的宗庙在那里呀!”齐闵王急速发兵去援助薛地。曹植《七启八首·序》:“玄微子俯而应之曰:‘譆,有是言乎?’”李善注:“郑玄《礼记》注曰:‘譆,悲恨之声也。’譆与嘻古字通也。”

譆的小篆写法如图:

(譆的小篆写法)

2、詯。读hu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詯,胆气满,声在人上。从言,自声。读若反目相睐。”形声字。本义是胆气满,声在人上。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周去青案:唐写本《玉篇》詯注引《说文》胆满气也。盖古本如是。野王又引《声类》‘在人上也。’今二徐本传钞误窜入《声类》语,又脱类字。”

《说文》原话的意思是詯,充满胆量和勇气(而自然发出某种气息)的声音,在常人之上。音读象“反目相睐”的“睐”(lài)字。这里的“反目相睐”,很可能是为了表达詯发音时的状态,像人与人反目之后的状态,因为人反目之后,胆气满溢,声音比别人高。

詯在本义之外,另有两个用法:

(1)休市,卷子本《玉篇·言部》:“詯,《苍颉篇》:‘胡市也。’”《广韵·队韵》:“詯,休市。”(2)决后悔。卷子本《玉篇·言部》:“詯,字书:市决后悔也。”《集韵·队韵》:“詯,决后悔也。”究竟什么是“决后悔”,暂不详,做了决定之后又后悔。以上两种用法均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詯的小篆写法如图:

(詯的小篆写法)

3、謧。读lí。《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謧,謧詍,多言也。从言,离声。”形声字。本义用于词语“謧詍”,多言。释义仅见于《说文》。

本义之外,謧还指欺慢、戏弄之言。《玉篇·言部》:“謧,欺慢之言也。”《广韵·支韵》:“謧,弄言。”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謧的小篆写法如图:

(謧的小篆写法)

4、詍。读y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詍,多言也。从言,世声。《诗》曰:‘无然詍詍’。”形声字。本义是多言。这里的《诗》指《诗·大雅·板》,今本《诗》写作“泄泄”。“天之方蹶,无然詍詍。”即:老天正在降骚乱,不要多嘴说短长。

(多言)

《荀子·解蔽》:“辨利非以言是,则谓之詍。”杨倞注:“詍,多言也。”能说会道口齿伶俐却不是用来宣传这圣王之道,那就叫作多言(废话)。

詍的小篆写法如图:

(詍的小篆写法)

5、訾。读音有两个:

(一)z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诗》曰:‘翕翕詍詍。’”形声字。本义是不想使上级满意。这里的《诗》指《诗·小雅·小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训》云:‘翕翕詍詍,莫供职(供奉职事)也。’毛传云:‘翕翕然患其上,詍詍然不思称其上。’不思称其上者,谓不思报称其上之恩也。”所谓的“翕翕詍詍”,实际上指的是:翕翕地(害他的上级),詍詍地(不想使他的上级满意)。

本义之外,訾还有其他用法:

(1)诋毁;指责。《广雅·释诂二》:“訾,毁也。”《礼记·曲礼上》:“不苟訾,不苟笑。”陆德明释文:“訾,毁也。”韩愈《进学解》:“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指责医师用菖蒲延年益寿,让他用利尿导泻的猪苓去做长寿药啊!

(指责)

桓宽《盐铁论·诏圣》:“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音),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盲人琴师看不出黑白却善于辨别声音,儒生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却善于指责非议。这也是成语“无可訾议”的出处,指做得很完美,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訾,在这里就是诋毁、指责的意思。

(2)厌恶;恨。《管子·形势》:“訾食者不肥体。”尹知章注:“訾,恶也。”厌恶食物的人不会吃胖。

(二)zī。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如下:

(1)衡量;计量。《正字通·言部》:“訾,量也,算也。”《国语·齐语六》:“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韦昭注:“訾,量也。”桓公就召见被推荐的人,和他谈话,衡量审视他的素质,看他是否可以辅助完成国事,确实可提拔当大官的就委以重任。

(齐桓公与管仲)

(2)考虑。《广韵·支韵》:“訾,思也。”《韩非子·亡征》:“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积忿易怒而不思前顾后的,可能灭亡。

(3)什么。《方言》卷十:“訾,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显然,这是方言用法。

(4)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杜预注:“訾,在今河南巩县西南。”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5)分别通“咨”;通“恣”;通“疵”。各取所通字字义,不再详列。

此外,訾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四》有载。现在《百家姓》中列位,注意訾在作姓氏时,读音是zī,平声。

訾的小篆写法如图:

(訾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文解字第445课成语无可訾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