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这句话对于成百上千种中药材来说也是非常适合使用的。
诸多本草里面有的名字好听,有的外形好看,但是说到“猪苓”这味药,很多人都不感兴趣。一是因为它的名字并不雅观,甚至有些难听;二是此物外貌也不诱人,看起来甚至难以让人心生喜欢。
但是就是这么一味中药,却在助人利湿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古人评猪苓:
古人之所以以此为名,乃是因其外形独特,成块状而无规则,且色泽发黑,形如猪粪一样零落满地,故曰猪苓。
自古以来诸多医者皆认为此药在利湿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神农本草经》中说其有‘专利水道,消肿胀’之功。
李时珍在介绍猪苓的时间也提到,猪苓入药善行湿邪、利水道、泻膀胱,主水满肿胀、小便不利、淋浊脚气之症。
猪苓之应用
1、利湿消肿
湿邪内停,水道不畅者则易生肌肤水肿、周身胀满之症,而猪苓味甘淡而能利湿消肿、效沉降而能下利水道,入药最是能助人消除水湿内停、肌肤水肿之症。
而且和我们熟知的茯苓相比,猪苓之效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而对于较为严重的湿邪水肿之症,古人常以猪苓入药缓解。
在民间一些偏方记载之中就说到,若遇周身水肿、水道不泄之症,单用猪苓入药即可解之;而在中药配伍方面,医者也常将猪苓和泽泻、白术、通草、茯苓等药材同用,服之可湿可除、水可畅。
2、利水通淋
下焦湿热蕴结,最容易阻滞膀胱水道的通畅,久而久之则会使人出现湿热淋浊、小便淋漓涩痛等症,而猪苓入药在泻膀胱湿热、通水道淋漓方面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比如《伤寒论》之中经典的利湿清热方剂‘猪苓汤’,正是以猪苓入药,在缓解湿热停滞、小便淋涩之症方面效果显著。
而现代人们常见的下焦湿热,进而诱发的结石淋证等病,则还可以将其和石韦、二蓟草、海金沙、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等配伍使用,可有效缓解石淋、尿涩、便血诸症。
、渗湿止泻
脾主运化、肠收津液,若是脾胃湿邪壅滞、肠道湿热内藏的话,则常会使人出现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溏泄诸症。而猪苓渗湿之力走脾胃及大肠经之后,可以有效渗除湿邪,进而起到渗湿以止泻的作用。
比如中医里面的经典方剂‘四苓汤’,正是以猪苓配伍茯苓、白术、泽泻这几种药材同用,具有极好的渗湿、健脾、止泻之功。
此外,现代一些医者也常将它再和砂仁、肉蔻等配伍使用,在健脾止泻之余同时还可以起到温养肠胃的作用。
当然,猪苓之应用远不止于此。现代研究发现猪苓含有的多糖类等成分在保肝护肾、提高免疫细胞功能、抑制细胞恶性增殖等方面都是具有一定效果的。可见,猪苓的应用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
不过猪苓虽然利湿之功显著,但是若只是为了日常养生来讲其不如茯苓适宜。虽然猪苓利湿之功优于茯苓,但是此物过于渗湿,容易渗泄元气,所以体内无湿者慎勿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