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柞水产业扶贫拔穷根广开脱贫致富路商洛新
TUhjnbcbe - 2023/11/4 21:04:00

眼下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一大早,陈庆海像往常一样,踏着大步走向他承包的木耳大棚,他的任务是去采摘新长出来的木耳。两个大棚里整齐有序挂着3万多个菌袋,每个菌袋上密密麻麻生出多个黑黝黝的木耳。“这些木耳颜色好,质感也好,是我脱贫致富的‘金耳朵’,摘的时候我都特别小心,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陈庆海笑着说。

今年44岁的陈庆海是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一组村民,在种植木耳以前,他一直在矿上打工,一干就是十七八年,每天起早贪黑,提心吊胆,年收入却不过1万多块钱。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人的生活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陈庆海所在的金米村在十几年前是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前,这里的老百姓年复一年过着穷困的生活,像陈庆海一样很多人也想摆脱贫困,可苦于找不到致富门路。年金米村贫困发生率达21.85%,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脱贫攻坚以来,金米村大力发展木耳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金米村由此发生改变,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23%。在金米村,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签订借贷合同,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棚还耳、借袋还耳”协议,村集体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贫困群众,贫困户无需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年,在村干部的带动下,陈庆海回村里干起了木耳种植,短短一年的时间,生活变了样。

“种木耳一季就能挣3万多元,搬迁住进了平方米的大房子,用上了四开门的大冰箱,装上了多元的空调,在自家门口就能工作,还可以照顾小孩。”谈到如今的美好生活,陈庆海喜笑颜开。

据柞水县小岭镇社保站站长、金米村包村责任人、木耳大棚技术指导员吴正超介绍,为了让农户积极参与木耳产业发展,通过自己的劳动增收致富,村上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模式,村集体经济负责建设产业基地,将木耳大棚或地栽木耳借给农户管理,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签订借还协议,由合作社免费向农户提供木耳菌包并进行技术指导,农户自己打孔、挂袋、采耳、晾晒、交耳,根据“借袋还耳”合同和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以每斤30元的保底价统一收购,扣除菌袋成本和集体经济提留后,农户每斤干木耳可挣7元左右。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并结合县情实际,确定将木耳作为主导产业,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作为优势产业。柞水县木耳产业已形成了从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工、销售终端、仓储物流、废弃菌包利用到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全力将“小木耳”做成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初步探索出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脱贫路子。

柞水县积极鼓励企业和群众主动参与木耳产业发展,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两借两还模式以及土地流转、劳务就业、集体分红、木耳公益岗位等方式将贫困群众捆绑在产业链中,截至目前,将全县户产业扶持户牢牢镶嵌在木耳产业链中,实现户均增收多元。

红岩寺镇本地湾村是柞水20个革命老区村之一,地理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至今未得到有效改善。为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村上将连翘和苍术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人均纯收入由年以前的不足元,增加到年的1万多元。红岩寺镇流转土地1.13万亩,引进耐旱耐寒连翘新品种,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启动“秦巴连翘之乡”打造计划,建成了万亩连翘园,连翘经济合作社6个,培育产业大户30多个。

截至目前,全县9个镇办建设万袋规模的示范基地30个,累计引进和培育中博、野森林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9家,建成年产0万袋的菌包生产厂5个、分拣生产线7条,发展专业合作社44个,培育种植大户0多户,耳农户均增收多元。县上依托田园风光,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发展休闲农家个、云林小屋等民宿5家,就地解决贫困群众景区就业2万人,带动多名贫困群众从事涉游服务业。引导和扶持盘龙、野森林等3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核桃(板栗)+中药材”“核桃(板栗)+红豆杉”等林下经济20万亩,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2万亩,药农人均增收0元,带动了全县20%以上的贫困户稳定增收。有序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天麻、猪苓等药用苗仿野生栽培1万亩;推广全放养、多类型的林下土鸡养殖模式,拓展壮大林下养蜂、养羊等产业规模分别达到50万只、箱、只。(作者:张莹雪)

1
查看完整版本: 柞水产业扶贫拔穷根广开脱贫致富路商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