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伤寒六经求真第二编第五章太阳病理阶段
TUhjnbcbe - 2024/4/1 17:35:00
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二、水逆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太阳病”当汗解,若汗出多伤津液,胃中干燥,因而烦躁不得眠。但太阳已解,得到饮水则津液恢复,即所谓胃气和则愈。少少与饮是因病后胃气虚弱。欲得饮水是口渴之意,不说渴而说欲得水,是病去津液少之思饮与病证之渴相区别而言。若太阳病汗后表解而脉浮微热消渴,小便不利,是胃中停水之证。水与热相结,水的代谢障碍,因而口渴,小便不利。所饮之水停于胃中而不气化,所以水入即吐。

“五苓散方:

猪苓10克泽泻7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2.74毫升,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俱有利小便的作用。茯苓甘淡入心利小便,猪苓甘平泻膀胱水,泽泻甘寒入肾消停水,白术健脾消肿利小便,桂枝通阳化气助四苓以利水。小便通利,水的新陈代谢功能恢复,则渴自止。脉浮微热不是伤寒过程,太阳表证发热必恶寒。发热而渴不是阳明里热,阳明渴而引饮,此证以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而区别于阳明。方中行以此证为太阳经邪传腑,这是根据经络学说而杜撰的东西。方氏不了解仲景伤寒六经病理界说,因而也便不能区分伤寒与杂病。五苓散服量太小,临床当酌加其用量。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条是承上条而说,上条说太阳病发汗后,本条说发汗已即太阳病已发汗之谓。脉浮数烦渴者,既以五苓散主之,则知表证已解,而有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之证。此条与上条不同之处在脉浮与脉浮数。

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按:渴感是由于组织缺水而引起的末梢刺激所产生的调节机能反应,而导致组织缺水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多汗、多尿、呕吐、泄泻及失血等等皆可因体液丧失而引起渴感。当发生渴感,应分析为何种病理原因所致。如阳明病热盛伤津而渴,撤其热而渴即止;又如糖尿病与尿崩证之渴是因新陈代谢机能紊乱大量排尿而造成渴感;五苓散证的渴是因胃中停水,不得气化而致组织缺水引起渴感。因水液不得气化所以小便不利,又因水停在胃中所以水入即吐。所谓微热消渴,是说明热微而不足以伤津,渴并不是因热,这是五苓散证之渴的辩证。本条伤寒汗出为太阳发热恶寒之表证,渴而小便不利,自是五苓散证。若小便不利不渴者,则知不是胃中停水,显然是水液滞留在组织中,所以用茯苓甘草汤通利小便,组织中之潴水得利即病解。因水液潴留组织中所以不引起渴感,因小便不利而造成水潴留组织之中。历代伤寒注家多认为此条有缺文,说茯苓甘草汤证状不具备,只凭不渴不足为茯苓甘草汤之依据。予以为不然,如将五苓散诸条合成一条来看,各条脉证相互补充、相互发明,则见其全貌,此条是论治五苓散证,自然以五苓散证为主,茯苓甘草汤只为鉴别五苓散证,所以不论其余。在《厥阴篇》中有:“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由此看来,茯苓甘草汤证应为: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者。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42克桂枝28克甘草14克生姜42克

上四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按:此方去生姜加大枣为苓桂甘枣汤,但茯苓桂枝用量大;若去姜加术为苓桂术甘汤,苓桂用量亦稍大。三方证治有共同性质,也有特殊性质。细细勘核三方证的病理与药物效能,会在相互证明中得到较深的认识。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按:此条与以上三条亦须合勘。中风发热乃初病之时,六七日不解而烦是六七日以来病未解除,并非太阳中风发热恶寒不解,而是烦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不解。伤寒过程与其继发证常有一波方平一波又起的连续关系,从现在看来似乎是一个过程,但从病理上却为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仲景常于此用“病不解”三字说明它们的继发关系,往往被读者误认为病不解为伤寒不解,这是不明病理之故。本条文中说“有表里证”,表证指发热汗出,里证指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决不是太阳与阳明证。太阳表证必恶寒,阳明里证之渴无水入即吐与小便不利,而且太阳与阳明亦无利水之法。仲景说名曰水逆,这是仲景以此证与伤寒过程相区别的指示。

此证的主要特征为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但凡消渴之饮水,必有消水的出路,或从汗出,或从小便出,或潴留于组织,等等。今此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无大热大汗,组织中无大量潴水,水停在胃中,不得气化,则组织缺水而引起渴感。

此证乃太阳病理阶段中的继发证名为水逆。但以经络学说解伤寒六经的注家指此证为太阳经邪传腑,由于不能从病理上区别伤寒与杂病,不能从病因上区别太阳与水逆证的特殊性质,就必然惑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关系,而混为同一个过程。这是他们杜撰经邪传腑、经腑俱病之臆说的由来。

5.“病在太阳,应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得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与五苓散。”

按:病在太阳应以汗解,指麻黄汤桂枝汤等。噀音巽,《说文》:“含水喷也”。《六书》:“噀,刷洗也。”灌音贯,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侵灌。”用冷水噀灌为古时一种强迫降体温的方法,这一方法是违反伤寒太阳病理规律的。体表组织在冷水的刺激下,外周血管与汗腺急起收缩,所以肉上粟起。这种强迫降温的方法,只能使体温一时降下,但血管与汗腺俱起收缩,病理物质不得代谢,体温不得调节,所以更加烦热。如欲得水反不渴者,是表热深入,肺脏必因散热而喘促。欲得水因有热,反不渴是有停水。服文蛤散应是文蛤汤,《金匮》载:“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文蛤汤方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文蛤姜枣。盖吐后而渴是很自然的,因贪饮则应预防新吐胃气虚而发生停水,这显然是不应用麻黄石膏杏仁等辈的。文蛤散为文蛤一味为散,止渴利小便治十二种水满,咳逆上气喘息。如因胃气新虚贪饮以防停水,服文蛤散为宜。本条欲得水反不渴,无汗烦热而喘应以文蛤汤主治。文蛤散与文蛤汤应互易。条文中说:若不差与五苓散,是指服文蛤汤后,烦扰而喘已解,欲得水反不渴一证不差与五苓散,这并非文蛤汤药不对病。应知文蛤汤清热平喘利水之剂,有热而喘之停水为文蛤汤所主。仲景的理法俱是从实践中来的真正的东西,如以为服文蛤汤,若不差与五苓散是仲景用药而改弦易辙,则是不了解《伤寒论》。

“文蛤汤方:

文蛤70克麻黄42克生姜42克石膏70克

杏仁50枚大枣12枚甘草42克

上七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温服毫升,汗出即愈。”

按:本方即麻杏石甘汤加文蛤生姜大枣。文蛤咸平止渴利小便,主十二种水满,咳逆上气喘息。麻杏石甘汤治热喘,加姜枣以走表助汗,文蛤汤为清热利水止喘之剂。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烦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条是误下太阳而致心下痞。心下痞服泻心汤则病解,今与泻心汤而痞不解,其人烦渴而燥,小便不利,则知其痞非气痞乃水停心下之水痞。所以泻心汤不能解其痞,以五苓散化气利水则解。此证因水停心下不得气化,所以烦渴口燥而小便不利。泻心汤证之痞无烦渴小便不利证。陆渊雷先生说:“以仲景之圣犹有投药不中病而易方者,医事之难如此。”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六经求真第二编第五章太阳病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