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译文]温病有三种:春温、秋温和冬温。这都是伏气病,夏季是暑病,而不属于温病。冬季受寒邪侵害,寒邪潜伏于少阳,到了次年春季发为温病,叫作春温。(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以发热为主要特征。)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译文]夏季受到湿邪侵害,邪气潜伏于太阴,到了秋季天气干燥盛行,发为温病,叫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译文]气不当至而至(太过),初冬就非常寒冷,燥气内收,邪气潜伏于厥阴,冬至节以后,天气应该寒冷而不冷,反而比较暖和,就会发生温病,叫作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译文]春秋季节发生温病,这是正常的,冬季发生温病,这是不正常的。冬季应该寒冷,但实际上天气很暖和,这是非时之气(这是不正常的天气),这时候人们感受外邪,但当时没有生病,到了春季才发作,这叫大温。这是由于冬季温度高而精气不能内守,使得精气外泄,到了春季阳气外发,二所相搏所发之病就很严重,医生又不懂病源而误治,造成病人死亡而传染到活者,形成了瘟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译文]春温之病,邪气在上部,头痛,咽喉干燥,发热,头晕眼花,甚至说胡话,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治。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连三两牡丹皮四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译文]秋温之病,邪气在中焦,发热,口渴,腹中热痛,腹泄大便带有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治;如果大便不带脓血的,白虎汤主治。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知母四两黄连三两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译文]冬温之病,邪气在下焦,发热,腹痛牵扯到少腹痛,半夜里咽喉干燥疼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治;六七天没有大便的,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治。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黄连三两黄芩四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黄芩三两地黄四两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译文]温病,头痛,面赤,发热,手足筋肉挛急不舒服(手足强直,屈伸不利),脉浮弦而数,叫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治。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栀子十四枚(劈)牡丹三两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译文]温病,病人原来就湿气重,脾胃热盛口唇焦裂,腹泄,腹中灼热疼痛,脉大而数,叫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治。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猪苓一两茯苓一两阿胶一两泽泻一两滑石一两黄连一两牡丹一两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再服。
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温邪干心也,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
[译文]温病,舌头红赤,咽喉干燥,邪热留于上焦而心中烦闷,脉急数,上寸口,这是温邪干心扰及胸膈以上,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治。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阿胶一两甘草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此温邪乘肺也,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译文]温病,口渴,咳嗽,脏虚血盛导致鼻子流血不止,脉浮而数大,这是温邪乘肺,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黄芩三两石膏半斤(碎)杏仁十四枚(去皮尖)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则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译文]温病,发热,腰以下水肿(有水气),甚至少腹热痛,小便深黄(赤)而频繁,脉急而数,数下尺中者,这是温邪转移到了肾脏,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治。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地黄六两黄柏三两秦皮二两茯苓三两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译文]发生高烧,发热头晕眼花,牙齿枯槁,口唇焦裂,说胡话,不省人事,脸色一会青一会红,脉急大而数,大黄香蒲汤主治;如果咽喉紧闭难以下咽,针刺少商穴并挤出几滴血;如果脉一会跳的慢,一会跳的快,眼睛内陷,这样的是死证,很危险。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香蒲一两黄连三两地黄半斤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
[译文]温病,用下法后大便稀溏,病人会自己慢慢好起来的;如果用下法后腹泄不止的,一定会腹部胀满,宜用茯苓白术甘草汤主治。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白术三两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也。
[译文]得了风温,因为他原来就有湿热体质,现在又伤于风,这种病人。脉浮而数,如果头不痛,用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治。如果是伏气病引起的发热,又误用了发汗的方法,就会引起高烧中气郁结而烦躁愤懑,嘴唇焦裂,目赤,或者鼻子流血,或者呕吐,耳聋,脉大而数,宜用白虎汤治疗;脉大实的,宜用承气汤类治疗;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迁延十多天病邪入里,宜用黄连阿胶汤治疗。怎么判断是病邪入里了?特点是脉沉而数,心烦失眠,烦燥睡不好觉。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黄芩三两牡丹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方(见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制)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制)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芍药二两黄芩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译文]温病,治疗方法不正确,病邪长期留于体内就会转移到三焦,在上焦就会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语言不清,神昏不明,宜用栀子汤治疗;病邪在中焦,腹痛而腹泄,腹泄后肚子还痛,嘴唇干燥,宜用白虎加地黄汤治疗;病邪在下焦的,从腰以下发热,牙齿变黑,咽干,宜用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治疗。
栀子汤方
栀子十六枚(劈)黄芩三两半夏半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白虎加地黄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地黄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百合七枚(劈)地黄汁一升牡丹皮六两半夏一升茯苓四两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图为原创,由经方传奇独家授权本号用白话注解说明
本人是民间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医经典中发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非常好的一个珍贵版本。南阳医圣祠里的镇馆之宝就是白云阁《伤寒杂病论》(与桂林古本出自于同个版本)。这本书是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贡献出来的家传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但学术界关于它的争论很多,所以关于它的注解基本上找不到,没名门大家对这本书进行系统的注解。对于没有一定医学基础和古汉语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确实晦涩难懂。为此,本人就对这本书进行一个简单的白话文注解,以帮助现代自学中医者理解古文。本次以段译的形式,一段原文,一段译文,对于处方部分没有做注解。本次白话文注解,首先以网上流行容易查到的宋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译文为主要参考对象。两本书都没有的内容,则由郑州民间中医爱好者刘建军(
故乡的云)完成白话文注解工作。书中带有“[译文]”标记和“()”括号内的内容,均为刘建军所写。整本书在注解过程中,参考了《南阳林山注解·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倪海厦注解《人纪·伤寒论·金匮要略》和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六气主客等部分,参考了钱婷婷《黄帝内经·素问》的译文。在此对参考过的网站、文献和提供帮助的前辈表示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亦可将错误之处指出,让我们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资料可以自由传播,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民间中医爱好者
故乡的云.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