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六经类方证释义第十二讲
TUhjnbcbe - 2020/10/11 1:38:00
白癜风久治不愈原因 http://m.39.net/pf/a_4861589.html

六经类方证第十二讲

认真读一本书

张前峰讲述封锐整理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继续学习经方。上一讲我们学到了桂枝汤的加减方的第22方,今天晚上我们来学习第23方。这个第23方啊,它就是苓桂枣甘汤方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苓桂枣甘汤这个方子的配伍。它这个方子啊,有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它这个方子呢,这个茯苓用的够重的。这个桂枝呢,他加了量,和桂枝汤不一样,所以它还是桂枝汤的变方嘛。桂枝汤去了白芍,去了生姜,用了茯苓半斤,然后呢,大枣用了十五枚,大枣也加量了。他说: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也就是说他这个温服一升,它是煮取三升,也就说这个方子是一个三副药的量。

:茯苓24g,桂枝12g,甘草6g,大枣5枚

这些方子啊,大家都要注意,张仲景这个书啊,你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的加减方。你看苓桂术甘汤和苓桂枣甘汤这个配伍就差了那么一点,治疗的病就整个都变了。那么它所涉及的条文呢?首先我们来看《伤寒论》第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到这个《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5条: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它又是一个重出。所以我们前面一再强调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外有表邪,里有水饮的病人,你千万不要单独的给他采用发汗的方法,一定要(注意),治疗原则就是发汗和利水、利尿药要一起来用。所以说他就是,本条它就是接着上面的禁言来的。“发汗后,其人脐下悸”,“发汗后”,所以张仲景这个话没有白说的,我们一定还要注意,他说这个“下之后”,或者说是“发汗后”,都是有前提的。所以本条它,这个65条它指的“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是什么情况下,发汗后呢?外有表邪,里有水饮的病人,发汗以后,这个病人(会)“脐下悸,欲作奔豚”。脐下悸,苓桂术甘汤是心下悸,心下悸指的胃说的,脐下悸就是指的肚子,小肚子那地方,肚脐以下这个悸动。这个停水,它停水的位置偏于下,苓桂术甘汤偏于上,它是靠胃的位置,所以它是心下悸,而这个(苓桂枣甘汤)是脐下悸,所以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把它记清楚。第一个,我们要记住病位,这个方位,这个脐下悸和心下悸你得把它搞清楚。第二个,我们要知道药物的加减上有什么不同。因为它没有心下悸了,胃上没有停水,所以它也不用这个白术了。因为在肚脐以下这个位置悸动,所以他就不用术这类的药了。但是这还是水饮病,在现代医学上来讲呢,它这个属于一种神经官能症。但是古人他不知道什么神经官能症的,他不管这些,他是通过观察来的。它就认为这是一个水饮的问题,而且他的治疗也是没问题的。

他说“欲作奔豚”,这个奔豚啊,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说一说。这个奔豚啊,豚,就是小猪,古人把这个小猪叫做豚,奔豚就奔跑的小猪,就像一个小猪一样,从肚脐以下往上冲逆,是一种气上冲的自觉症状。那么他这里说到了一个“欲作奔豚”,其实这个方子,不管是欲发奔豚也好,或者是发了奔豚也罢,其实都能够治疗的。它用这个苓桂枣甘汤(治)。为什么用这个苓桂枣甘汤呢?这里面它用了大量的茯苓,这个茯苓用的量很大,大量的茯苓以利水,桂枝呢,降冲逆,同时啊,加了大枣,大枣也是一个利尿药。大枣呢,不但是利尿,并且它还有一点养阴的作用。这个大枣它是一个甘味药,所以这个方子,不单单是脐下悸能用它,就是肚子疼也能够用它。比如这个人又有水饮的病,又有脐以下的跳动,同时呢,又有肚子疼,也可以用。因为它大枣用的量很大,大枣十五枚,这个量够大的,所以大量的大枣啊,还有治疗肚子疼的这样一个作用。停水的这个病,因为外面有表邪,里面有水饮,这时候你不能单纯的给他发汗。发汗伤阳,发汗也伤津液。你外表上一发汗,表气它虚了,虚了以后,人体要往体内补充水液,但是人体机能并不知道这个水液是一种不好的东西,因为它是一种废物。这个人刚开始得的这个病就是外有表邪,里面有水饮,水饮为患的,它都是一种废水。这个废水排不出去,那么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汗,它外表丧失津液了,人体的水分就会往上补充,往外补充,人体机能它不知道那个水里面有没有什么*素啊、干净不干净啊,他只管往上补充。往上补充的时候,一补充上来以后,就会出现这样一种,他就会出现这种“欲发奔豚”,气上冲的这样一个症状,这都是一些自觉的症状,那么就给他采用这种方法来治疗了。但是不一定就等到他欲发奔豚了,也不一定是发汗后和未发汗后,它只要有这样的症状,表现,我们就可以给他来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我用过,郑州的时候,有一个女病人,就是肚脐以下有这个跳动,经常出现肚子疼,用这个方子效果挺好,吃了以后,她再没有这种情况。

下面我们来看桂枝汤的第24个加减方,茯苓甘草汤方证。

这个方子啊,用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所以咱们能看出来,他这些都是桂枝甘草汤的变方,它在这个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了茯苓,加了生姜,这个量给的比较轻,你看他用药就是,病重药也重,病轻药也轻,所以我们说张仲景这个书,古人这个立法啊,它严得很,你看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术,什么情况下用泽泻,什么情况下他用茯苓,它不像后世的讲究,只要是见到饮了,那不得了啊,猪苓啊、泽泻啊,什么利尿的药都上去了,古人不这样,古人这个用药它根据药物的特性来用。

:茯苓6g,桂枝6g,甘草3g,生姜9g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它所涉及的条文——《伤寒论》的第73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我们能够看出来,这个条文它有一些错误,它有一些漏洞,也可能是写漏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古人啊,写书,他在另外一个条文里写了,他在这个条文里他就不写了。他说“伤寒,汗出而渴者”,在这些地方了,他应该有些什么了?应该是伤寒汗出,脉浮数,小便不利,有这样七个字的话,才能够来解释了。不然的话,这个条文你没法解释。因为人体的机能啊,它有这个废水,首先这个病先有了水液代谢的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他才能够说是“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因为这个五苓散,它也是一个桂枝汤的一个变方。但是呢,它是这种既有桂枝汤的症状,同时里面有饮,而且有口渴的这个情况,有小便不利,所以他用五苓散主之;那么“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其实它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这个病人还是五苓散那样的症状,别的症状都一样,你像水饮的这种水逆啊。那么这个条文,他是放在这个后面的几部病里边的,在《伤寒论》的厥阴篇讲完之后。所以《伤寒论》里边这个“阳气”并不代表“热”,“热”和“阳气”是两个概念。有水逆为患啊,或者是心下痞啊,或者喝水吐水啊,这样一系列的症状。但是我们能够看出,这个病人里边有水饮,但是这个病人又有表邪的这个汗出,桂枝汤的汗出,但是有一点,他不口渴,那么他不口渴就不需要五苓散的那个方子了,他就用茯苓甘草汤来主之了。所以他们这个,这两个方子基本上差不多,但是他俩有这个渴与不渴的关系,就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的相对而言来说的。并不是说伤寒出现了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那哪行啊?要是这样的话,那这个方子就没法解释。

那么它还涉及了另外一个条文,在《伤寒论》的第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他有一个论“厥利呕哕”四部病。应该是那里边,第一个论厥病的论治。那么这个厥,什么叫厥啊?古人的这个厥,就是指的四肢逆冷的意思,那么就四肢逆冷的论治上面,我们来说呢,他有好几个问题。一个呢,我们说四逆散证的、小柴胡汤证的,我们认为它是气机的、气郁的,这个气淤堵于人体经络之上,它这个上下气机不能通畅了,这个时候也会出现这种四肢逆冷。

还有一种也是四肢逆冷,但是呢,他的脉啊,是滑数的脉,所以在论厥的那篇里面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就是古人有一句话说的“热深者厥亦深”,这个热到了一定的时候了,它阻碍了这个人体的阳气,所以大热的病人会出现厥的症状。其实《伤寒论》这个书啊,它写的比较简,有很多病都没有讲到,其实大承气汤,也会出现四肢逆冷的症状,所以临床当中的这个辨证啊,非常重要。你比方说一个人肚子实硬,里边有燥屎,十几天没大便,舌头干燥,外面会出现四肢逆冷,哎呀,没有那么怕冷的,但是这时候往往要给他吃大承气汤才行,不是说你见着四肢逆冷你就给他用附子、桂枝,那样哪行啊?是吧?所以他说有热深者厥也深嘛!这是一种。

当然这个四肢逆冷有一部分属于寒厥了,那么本条它说的这个“伤寒厥而心下悸”,这个心下悸动这个东西,在仲景这个书里面,它表示有水饮之邪的这种情况。伤寒中提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所以胃上有停饮,其人背冷如手掌大,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水饮阻遏了阳气,它也会让人出现四肢逆冷,所以它说“宜先治水”。这个心下悸,心下悸这个病,就是水饮病。那么在这里我再给大家提醒一点,咱们看这个书要细看,它如果说心中悸,那是血不足;它说心下悸是指的胃说的。心中悸是指的膻中方向,膻中那个位置叫心中悸;它说心下悸都是指的胃上有停饮,就是胃脘那个地方有停饮了,所以才会叫心下悸。所以在水气病篇它说胃脘部有停饮的话,它那个话是怎么说的?说是这个“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如果水饮停的少了,他就短气,停的多了,他就会悸,就是心下悸。那么通过这个心下悸,你看古人他这个辨证啊,所以我们有时候,你把这个经方学好了,你这个临床辨证简单的多,你看他抓主症抓的多快。首先这个病人来了,说他四肢逆冷,但他不看这个,首先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经类方证释义第十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