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第37讲阳明病4阳明热证之二阳明
TUhjnbcbe - 2020/11/1 14:38:00

第1讲《伤寒论》绪论(壹)《伤寒论》的作者、成书背景、沿革和历史版本

第2讲《伤寒论》绪论(贰)《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六经辩证

第3讲《太阳病》(1)太阳病概说

第4讲《太阳病》(2)太阳病提纲

第5讲《太阳病》(3)太阳病分类提纲

第6讲《太阳病》(4)太阳病病程时间规律

第7讲《太阳病》(5)桂枝汤适应证

第8讲《太阳病》(6)桂枝汤使用禁忌

第9讲《太阳病》(7)桂枝汤加减应用

第10讲《太阳病》(8)麻*汤适应证

第11讲《太阳病》(9)麻*汤使用禁忌

第12讲《太阳病》(10)伤寒兼证

第13讲《太阳病》(11)小汗方

第14讲《太阳病》(12)太阳蓄水证

第15讲《太阳病》(13)太阳蓄血证

第16讲《太阳病》(14)太阳变证

第17讲《太阳病》(15)变证之表里先后缓急治疗原则

第18讲《太阳病》(16)变证之虚烦证(栀子豉汤证)治

第19讲《太阳病》(17)变证之麻杏石甘汤证治

第20讲《太阳病》(18)变证之协热下利证治

第21讲《太阳病》(19)变证之心阳虚证

第22讲《太阳病》(20)阳虚兼水气病

第23讲《太阳病》(21)脾虚证

第24讲《太阳病》(22)肾阳虚证及水气病总结

第25讲《太阳病》(23)阴阳两虚证

第26讲《太阳病》(24)病位偏上的大结胸证

第27讲《太阳病》(25)病位偏中的大结胸证

第28讲《太阳病》(26)病位偏下的大结胸证和大结胸证的禁忌证

第29讲《太阳病》(27)小结胸证和寒实结胸

第30讲《太阳病》(28)脏结证

第31讲《太阳病》(29)(心下)痞证治

第32讲《太阳病》(30)心下痞证的类似证,火逆证

第33讲《太阳病》(31)太阳病类似证太阳病小结

第34讲《阳明病》(1)概说

第35讲《阳明病》(2)纲要

第36讲《阳明病》(3)阳明热证之一

阳明热证的第三个证候是热在下焦。

原文第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条接在条之后,描述的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后,热在下焦的证候。此处“脉浮”是主里有热,热入下焦,与水邪相结,水热互结,津液化生不利,出现渴欲饮水。渴欲饮水的另一个原因是误下伤阴,津液不足;水热互结,气化失司,导致小便不利。五苓散和猪苓汤的适应证都有小便不利,五苓散适应证中的小便不利主要是尿少,而猪苓汤适应证中的小便不利包括尿少、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甚至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猪苓汤的适应在在少阴病篇还有一条,其中除了渴欲饮水和小便不利外,还有心烦不得眠,此原因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猪苓汤可育阴、清热、利水。

原文第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本条讲述的是猪苓汤的使用禁忌证。“汗出多”是里热盛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故此处的热是胃热弥漫,此处的口渴是胃热津伤,此为热在中焦,应该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因为胃中津液不足,未出现下焦水热互结,若用猪苓汤利小便,则更伤津液。因此中焦胃热津伤的口渴需要与下焦水热互结的口渴相鉴别。

阳明热证的三个治疗方法分别是热在上焦的用清宣郁热法,热在中焦的用辛寒折热法,热在下焦的用清热利尿育阴法,柯韵伯将这几个治疗方法称为阳明病的“起手三法”。

以下介绍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的成因、证候特点见表37.1。其证候特点包括两组证候,分别是全身热盛的证候和腹部实证的证候,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全身热盛的证候,可能是阳明热证;如果只有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可能是杂病的腹满实证。

表37.1阳明腑实证的成因和证候特点

阳明腑实证用到的三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及药物组成见表37.2。

表37.2三承气汤的适应证及药物组成

调胃承气汤适应证强调的是燥热内盛,里实初成;小承气汤适应证强调的是实邪痞结,腑气不畅;大承气汤适应证既强调燥热内盛,又强调了腑气壅滞。故调胃承气汤以泻热为主,辅以调畅胃气,小承气汤破滞除满,通便泻热;大承气汤是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37讲阳明病4阳明热证之二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