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伤寒纸上谈条文
TUhjnbcbe - 2020/11/14 3:37:00

条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条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条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条文: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条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解析条文:

1、

条文,“三阳合病”,三阳合病者,就是病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证交错互见。“腹满身重,难于转侧”,腹部膨满但是不硬,身体肢体沉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口不仁就是指的言语不利索,口舌干燥,不知五味而不欲食。面垢指的就是面色不佳,看起来面色不润泽像是布满污垢。“谵语遗尿”,胃不和有热则谵语,热迫膀胱则会遗尿。腹满、谵语、遗尿此皆阳明病。胃气不和,热实于里则腹胀满,热扰心神则谵语,热迫膀胱导致气化失司则遗尿。身重难以转侧,是因为湿郁于体表导致的,为太阳病证。口不仁面垢为少阳病证。阳明里热加上少阳病咽干合在一起则口不仁。三阳合热则面色不泽而显污垢。

若病人平素有湿气内伏,病犯阳明病。里热渐起,便有水火相争。里热驱逐水湿外出,或从汗越或从小便走。若水退火进则里必有实结而大便干。若水进火退也病转太阴。但是也有另一种,便是本条文这种。里热驱逐水湿从汗越出,但是并没有到达出表的程度,水湿郁于体表。它有热有湿所以才会身重不可转侧。这里虽然说是三阳合病,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反应在表位的身重,还是反应在半表半里的口不仁面垢,其根源都是在于阳明病的里热。所以它的实质实际上是阳明病,并非真的三阳合病。这个病它没有里实结,所以腹虽满但不硬。若是实结则水湿尽退,身亦不重,大便必干。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此证为里热盛遍及表里上下。因为里无实结,所以不能泄下。如果攻下则虚其胃气,水谷不布致四肢逆冷。里气虚衰则虚阳外越,精气外脱额上生汗。此证实为里热,所以不可发汗。发汗则损津伤液,里热更隆必谵语更盛。这个应该用清肃内外之热的方法来治疗。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如果这人没有经过发汗而濈然自汗而出的,可以用白虎汤来进行治疗。自汗出是因为内外皆热煎蒸津液,发越而出所导致。白虎汤中石膏、知母都是清解内热的。甘草、粳米能够养胃和中。尤其是知母,本经云:主肢体浮肿,下水。故而知母亦是去湿良药。遗尿自汗津液欲竭,内外遍热,服用白虎汤可以除其热润其津,三焦和畅表里和。

2、

条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知太阳证罢,故而二阳并病者为太阳阳明并病。“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太阳证罢,但见潮热汗出,说明已经转属阳明病,邪热全陷于里。里热隆盛,欲借汗发越其热而不得,故而汗虽出而热不解。

“大便难而谵语者”,里热迫津外越,灼津伤阴令胃中干肠中燥。津液外越故而津虚为病,大便因此秘结。胃气不和热扰神志故而谵语。“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此证完全在里,热实内结,必要攻其结清其热,宜大承气汤。

3、

条文,“阳明病,脉浮而紧”,本条文冠以阳明病,必有热证。脉浮而紧者,实为太阳表证。虽浮脉也主热,但是这里主表,因为后面还有身重的症状。“咽燥口苦”,这是少阳证,少阳病邪热郁积所致口苦而咽喉干燥。“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这是阳明病外证。邪热已盛实于里故导致里气壅塞不通故而腹满而喘。热实于里欲从汗孔发越,所以发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非是不恶寒,实则恶热之感大过恶寒。

“身重”,这是因为里热欲从汗孔发越而出,但热不解,津液亦由里而外到体表。但是有表证的缘故,不能尽从汗孔发越出去而瘀滞在体表,所以才会有身重。本条所述之证,虽冠名阳明病,实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且阳明病之热证较为重而无实结,其热遍及表里,宜白虎汤清其热。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此证不能发汗,如果发汗的话,会夺其津液,使邪热更盛。邪热上亢入脑神志受到影响,出现心神燥动昏聩。即使先前没有谵语,汗后也会出现谵语之证。这就是热全陷于里了,承气汤类或可一用。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温针为取大汗之法,更不可取。如果用温针劫汗,会造成怵惕与烦躁不得眠的后果。怵惕就是形容人惊恐惊狂的样子。烦躁不得眠就是心神躁动不得安宁。这时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或可一用。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泄下也是不能够用的。因为这个它在里没有实结,只是热比较厉害,所以不能够进行泄下,下则太早。如果泄下则虚其胃气,邪热必乘虚而入胃中。邪热为客邪,在胃脘而扰动胸膈,故谓之客气动膈。烦热扰心,心中懊恼。“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舌上胎者,应当为“舌上胎白者”少了个白字。因为后面用的方子是栀子豉汤。所以这里应该是虚烦没有里结的实热。因为有里热但未有实结,过早而攻下。邪热留连上焦胸膈不去,又未与有形实物相结,故而宜用栀子豉汤清宣其热。

4、

条文,此承接条文。三阳合病,宜用白虎汤清其表里之热。不可攻下,若攻下必虚其里损其津。空乏其胃气,令胃气虚衰。若胃气虚衰则不能够生津。津液不能化生则渴欲饮水。口舌干燥说明有热。所以当上条所述的三阳合病误下后,除了会出现虚烦证外,还有可能会出现渴欲饮水,口舌干燥的症候。这是因为泄下后,邪热入于里。

口舌干燥是石膏证,渴欲饮水是人参证。所以这里使用白虎加人参汤来进行治疗。此证热实非但不去,更甚至有加重之倾向。因为津液损失过多而导致胃气虚衰,所以这种情况必须以健胃为第一要务。以白虎汤清肃里热,加人参复胃气生津液以治口渴。

5、

条文也是上承条文的,本三阳合病,重在阳明里热。今误下于其胃气,致使水液气化不利。因为有身重,水湿滞于体表,所以虚其胃气则使水液气化不利,小便不行。

本没有实结而早下,不仅伤胃气,更会伤及肾系。热移下焦,膀胱蓄水不行,水道不通,故而小便不利。旧水不去,新水不生,所以口渴欲饮。小便不利,内里停水,又会影响表热。外有郁热不得发越,所以就会脉浮发热。

方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均属于甘寒利尿药,其中猪苓尤善于止渴。阿胶可以止血润燥。所以猪苓汤可以治疗小便不利,或淋漓不尽,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

梅大红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纸上谈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