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方笔记bull五苓散
TUhjnbcbe - 2021/3/27 6:29:00

五苓散来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用于治疗寒饮上冲之水痞、水逆、霍乱等,由茯苓、桂枝、猪苓、泽泻、白术组成。

《伤寒杂病论》中,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味甘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等方剂皆为治疗水饮而设,且皆有桂枝、茯苓两味药,故合称为苓桂剂。

1.寒饮上冲其因

水液运行必然要有阳气的参与,与心、脾、肾三脏最为密切。心阳镇于上,脾阳制于中,肾阳守于下。阳虚则寒,阳虚则水液不化而成饮。

伤寒论温阳之法,分三焦而治。上焦阳虚用桂枝,方如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中焦阳虚用干姜,方如理中汤。下焦阳虚用附子,方如四逆汤。

苓桂剂以桂枝温阳,可见苓桂剂所治之寒饮上冲,核心病机是上焦心阳不足。脾肾阳气在下,脾肾虚则水饮不制而上冲。心阳在上,阳气不足,则无力镇下而致水饮上冲。

因此,可将苓桂剂的共同病机总结为:心脾肾阳气不足,寒饮上逆。

2.寒饮上冲的表现

(1)面色异常

心阳不足,饮邪上犯,则可见面色黯或黧黑。此外,经方大师刘渡舟先生指出,水饮亦可导致水斑,即在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的黑斑。

(2)水饮游走全身的表现

水饮性质游走,可波及身体各处,症状繁杂。如饮停心下之小青龙汤证,其后或然证包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等。

饮走皮肤则水肿,饮走肠间则下利,饮走肺脏则咳喘,饮走心脏则心悸……

(3)气上冲的表现

苓桂剂多可见“上逆”之象。不仅有患者自觉有气上冲症状,还有气机通降失常而上逆的表现。

自觉有气上冲的表现:即患者自觉有气从中下腹部上冲胸咽。气上冲的起点有二。其一,从心下上冲。如苓桂术甘汤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其二,从脐部上冲,如苓桂枣甘汤之“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气机通降失常、上逆的表现:如膀胱之气不降导致的小便不利,胃气不降的导致的胃脘胀满、呕逆、吐涎沫,肺气不降的咳嗽喘息,水饮上冲心胸的心烦心悸,水饮上冲头目的目眩头晕等。

(4)舌脉

心阳虚则舌淡,水饮盛则舌水润而滑。脉象则多见沉弦之象。

3.五苓散主治

观五苓散的组成:

猪苓十八铢(11.7g)泽泻一两六铢(19.5g)白术十八铢(11.7g)茯苓十八铢(11.7g)桂枝半两(7.8g)(据学者考证,汉代1铢为0.65g)

泽泻性寒,且用量最大,可见五苓散为寒热并用之方。相比之下,其他苓桂剂皆为单纯的温化之剂。泽泻在五苓散中,用途有三:一可利水,二可止眩,三可泄热。利水作用毋庸置疑。止眩时,泽泻一般用量较大,如金匮之泽泻汤,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以泽泻五两配白术二两,利水饮,止冒眩,五苓散中泽泻用量较大,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但对于阳虚寒饮上逆一证,泄热的作用则较难理解:其热从何来?《伤寒论》71条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表证发汗不得法,大汗出,致胃中津液损伤。津液属阴,阴伤则阳盛生热。此外,发汗不当,表邪内陷亦可化热。若病情较轻,少少饮水即可。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当为水饮内生,表证未解内陷而化热,即为五苓散证。热邪内扰,因而可见“烦躁”。发汗过度,且有内热,加之水饮内停,阳气不化,故可见“口渴”一症。需要指出,五苓散核心是寒饮,若内热较轻甚至无内热,五苓散亦可加减应用,减轻泽泻用量即可。

白术健脾燥湿,培中焦之土以制水。白术应用的指征之一即水饮所致的心下胃脘部不适,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之“心下满微痛”,苓桂术甘汤证之“心下逆满”,真武汤证之“心下悸”等,五苓散证亦可见“心下痞”之水痞证。茯苓为利水健脾之要药,伤寒杂病论中二者常常配伍应用,如苓桂术甘汤、茯苓泽泻汤等。白术燥,茯苓利,水饮自除。猪苓性平,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过三次:猪苓汤,猪苓散,五苓散。皆与茯苓相配,起利水的作用。

桂枝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大,但其效用不可或缺。其一,解表。五苓散证为表证内陷而致,桂枝即可解表,但五苓散着重治疗水饮,无表证亦可应用五苓散,此时可以用肉桂代替桂枝,更重于治里。其二,助阳化气,温化寒饮。正如《金匮要略》所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五苓散中桂枝用量较轻,可见阳虚不重。其三,降逆气。《伤寒杂病论》中上逆的征象很多,如咳喘,呕吐等。而治疗“气上冲”最重要的药物,即是桂枝。如伤寒论15条言:“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伤寒杂病论中凡用桂枝之方,几乎必有“气上冲”的表现,如桂枝汤之“鼻鸣干呕”,桂枝加桂汤之“气从少腹上冲心”,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小便不利……但头汗出”等。

综合伤寒论原文,五苓散主治有五:

①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71条)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水逆/74条)③心下痞,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水痞/条)④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条)

⑤癫眩,脐下悸,吐涎沫者(金匮/12)。

五苓散主治包括水痞,水逆,霍乱,癫眩等。仅从症状来总结,五苓散证的表现包括四个方面:表证(微热,脉浮,头痛,发热,身疼痛)+寒饮+气逆+里热。

综合以上分析,五苓散证的病机可以总结为:阳气略虚,寒饮上逆,伴有内热,可兼有表证。

*煌教授认为,五苓散应用的核心指征是:口渴,小便不利。或然证包括:水入则吐,汗出,呕吐,口燥烦,悸动,癫眩,下利等。(《*煌经方使用手册》)4.医案Ⅰ(水肿)

“陈某,女,教师。年冬季两腿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化验正常。患者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面色白,烦躁,胫酸腿软、尿少而*,舌淡中后有白苔,脉浮细略数。”

两腿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胫酸腿软,尿少—水饮走于下肢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面色白,舌淡,白苔,脉细—阳气虚弱脉浮,兼有表证尿少而*,烦躁,脉数,兼有里热辨证为“寒饮内停,表证未解,兼有里热”

“乃由于表邪未净,传入膀胱,邪与水结而成蓄水证,津液不能上达,所以出现小便不利、烦渴等蓄水症状。应用五苓散原方: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各9克,水煎服,服三剂后腿肿显著减轻,但略有些气短,又服五苓散加*芪15克,连服六剂而痊愈,追访一年半,未见复发。”《《伤寒论》方医案集》

本例即水饮内停证。患者服用五苓散后,略有气短,提示我们五苓散以利水驱邪为主,其扶正之力很小,需要在临证中灵活加减,本例气短为兼见气虚之象,加用*芪,是得当之法。

5.医案Ⅱ(头痛)

“刘某,男性,35岁。年5月30日初诊。反复头痛2年余,复发加重1周,无外伤史。查头部CT、脑动脉彩超、血常规、血压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遍服中西药乏效。细阅前医处方,皆活血化瘀、平肝潜阳、祛风通络之剂,然收效甚微。刻下见头痛,以枕部、前额为甚,成阵发性,伴眩晕恶心,口渴多饮,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数。”

患者为枕部和前额部阵发性头痛,伴见恶心眩晕,口渴多饮,可考虑为水饮。本例没有明确记录小便情况,猜测患者可能有小便少、或小便不利等表现。

对于眩晕,可因于肝风肝火,可因于痰饮,可因于瘀血,亦可因于气血肾精亏虚。患者舌苔薄*,医生可能容易误将其归于肝火,但需要注意,五苓散证也可以有热证的存在。脉弦为饮,数为热。患者脉细,可能有虚证的一面。

“观其脉证,似乎辨无可辨,然《伤寒论》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与此案颇合,故试从气化不利考量,暂投五苓散原方。处方:桂枝5g,炒白术9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30g。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患者诉头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守原方加减治疗旬日,头痛未作。[胡慧良.从案例谈“蓄水”之病位.中国中医急症,,22(5):-]”

头痛是现代多发病,目前有许多头痛患者,体检时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病因不明,因此西医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对于这类头痛,中医治疗和心理治疗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此外,日本汉方医学有以五苓散治疗慢性头痛、头重,伴见的报道,甚至无需包含五苓散证“口渴,小便不利”的主症,且效果较好,疗程较短。

6.医案Ⅲ(消渴)

“刘某,女,72岁。年5月25日初诊。患者自诉有2型糖尿病13年,4年前发现有视网膜病变。近几个月来,反复出现口渴,并有双下肢浮肿。查空腹血糖9.4mmol/L。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医院求治,服过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和西药,均未获效。诊见:神疲乏力,口渴喜饮,饮水不解,饮后仍渴,腹胀不舒,视物昏朦,小便短少不利,大便尚调,面色萎*,体型稍胖,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脉沉而缓,舌胖大,苔白而滑,舌边有瘀斑、齿印。”

本例为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现在一般认为糖尿病以阴虚内热为主,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也是患者之前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因。口渴欲饮,饮而不解,且见小便短少不利,基本可以辨为五苓散证。神疲乏力,面色萎*,舌胖大,有齿痕,脉缓—阳虚,气虚口渴,腹胀,小便不利,视物昏朦,体型稍胖,下肢水肿,舌苔白滑—水饮内停、上逆舌边瘀点—瘀血

“中医诊为消渴病。证属水湿困脾,脾阳不振。治宜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五苓散加味。处方:茯苓20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桂枝2g,熟附子6g(先煎),*参15g,玉米须20g,田七片10g,车前草15g,大腹皮15g,炙甘草6g。7剂,1日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口渴、小便不利、腹胀等症状见轻,下肢浮肿明显减退,白滑舌苔已退。上方去大腹皮,继服1周。三诊时未见水肿,多年口渴症状大减,小便不利亦好转,舌边尖红,苔薄白,脉转为弦细。参其脉症,似有水去阴伤之象,故上方去车前子、*参、桂枝,加柴胡6g,*芩15g,太子参15g,再进7剂。后以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玉米须、田七片、怀山药等调理善后。3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7.0mmol/L,且全身症状显著改善。随访半年,未曾复发,病情稳定。[周英.经方验案3则.国医论坛,,28(3):10-11]”

首诊以五苓散为主,化气利水饮。阳虚气虚明显,加附子、*参,炙甘草;加玉米须、车前草加强利水的效果;因患者腹胀,再加大腹皮,利水除胀;舌上有瘀点,“血不利则为水”,加三七,活血利水。二诊腹胀大减,故去大腹皮。三诊脉转为弦细,舌边尖红,病似有入少阳化热、阴液损伤之象,故去桂枝、车前草、*参,加柴胡、*芩清热,加太子参,取其性平、补气生津之效,用药十分精准。

值得一说的是“口渴”一症。口渴原因可大致归为两个方面:水液不足和水液应用障碍。水液不足,或是热邪伤津,或是阴血津液不足,应当清热养阴生津;水液应用障碍,或是阳不化气,或是水饮内停。应该注意,病理性的水液无法发挥濡润的生理作用,如痰湿水饮等。因此,面对口渴的患者,切不可立刻将其归于阴虚、津亏、血弱,而应该想到阳气不化,或水饮内停的情况。

此外,阴津血液亏虚,与水饮痰湿内停,其实可以共见,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将这种情形称为“血虚水盛”,治疗则宜养阴生津养血与祛湿化痰利水并用,如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养阴血,茯苓、泽泻,白术——利水,川芎——活血以助水行)、猪苓汤(阿胶——养阴血,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利水)、又如后世之金水六君煎等。有学者提出,咳嗽病在客观条件下也有阴虚痰盛的证型,亦可理解为“血虚水盛”。

本例以温阳利水为主治疗糖尿病,后以理气益气为主,利水化瘀为辅,取得佳效。刘渡舟教授亦有以清胆温脾为法,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糖尿病的一例病案。这证明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方笔记bull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