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又称为中药性能,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和阐释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药性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性等,这种多维性既决定了中药功效的多向性,又使中药的概括分类出现了一定困难。方剂是中药运用的高级形式,“方以药成”。中药以性能为效用基础,而方剂则以功效为运用依据。由于药性与功效之间的特殊关系,方剂配伍涉及药物性能与功效两个方面。本文试图从药性配伍的角度探讨方剂组方的规律。
四气配伍
中药的四气又叫四性,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方剂的四气配伍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寒热单行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治疗热证或寒证分别采用寒凉或温热药,此类方中主要采用同类相需的配伍。如白虎汤中以大寒之石膏配伍苦寒之知母,*连解*汤中苦寒的*连、*芩、*柏、栀子合用等。
寒热并用针对寒热错杂证(如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互结等)而设,将寒性药与热性药配伍。如治疗表寒里热的石膏汤,以辛温之麻*配伍辛寒之石膏;治疗上热下寒的*连汤,用苦寒之*连配伍辛温之桂枝。
寒热互佐是以“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为依据的一种反治形式,主要适用于寒热偏盛至极的大热或大寒证。方中常用少量与病性相同的药物,属于反佐配伍。如大凡热极时,本应用大寒药治疗,但因病性与药性之偏激,机体可能会出现拒药不受或药力难以发挥的情况,此时根据“同气相求”之理,在方中稍加热药以引导,使药无格拒,直入病所,容易取得疗效。如通脉四逆汤在重用辛热之姜、附的同时,佐以苦寒之猪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归阴。
有时因方中同性味药过多或药量过大,也在组方时佐以与核心药药性相反的药物。如左金丸中在选用大量*连的同时,佐以少量辛热之吴茱萸,以防苦寒伤中;芍药汤在多味苦寒药(*芩、*连、大*等)中佐以辛热之肉桂,以防凉遏冰伏等。类似配伍因不涉病重邪甚、药证格拒,而是以监制药性偏盛为目的,当属于佐制范畴。
五味配伍
五味即药之酸、苦、甘、辛、咸,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临床常根据五味的作用特点进行配伍,其常用配伍有十多种,这里举例以叙之。
辛甘发散辛能发散,但易走散。发汗虽能散邪,亦能伤正。甘能缓急补中。辛甘合用,既能加强辛味药的发汗散邪作用,又能顾护正气,常用于表证,尤其是风寒表证。如辛散之麻*、桂枝、羌活、薄荷与甘缓之甘草、大枣的配伍,见于麻*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等。辛甘发散也可益气升阳,但以甘温药用量重,而辛散药用量轻为特点。
甘苦合化甘能缓急,守中益气;苦能降泄,清热坚阴。苦甘合用,泄火护中,补气退热,主治邪热亢盛,迫津外泄和气虚火亢之发热等证。常用苦地*泄之*连、*芩、*柏与甘润之地*、麦冬或甘温之甘草、*芪、人参等配伍,见于葛根芩连汤、妙香散、当归六*汤等。
酸甘化阴酸能生津,益阴敛阳;甘能缓急,补虚。酸甘合用,滋阴敛阳,缓急止痛,主治阴虚急迫和神气浮越等证。常用酸味之白芍、山茱萸、五味子、乌梅、木瓜与甘味之甘草、石斛、麦冬、地*、扁豆、玉竹等配伍,见于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生脉散、外台乌梅饮等。
辛开苦降辛能通阳,散滞;苦能降泄,燥湿。辛苦合用,开降气机,消痞除满,主治气机郁滞的胸痹和痞满证。理气药的配伍,如辛味之陈皮、生姜、苏叶与苦味之枳壳、枳实、厚朴,见于香苏散、半夏厚朴汤等;非理气药的配伍,如辛味的桂枝、半夏、干姜与苦味的*芩、*连、栀子,见于半夏泻心汤、栀子干姜汤、连朴饮等。
辛甘淡渗辛能通阳,行气;甘淡利水除饮。辛甘淡合用,通阳除湿,化气行水,主治水饮痰湿内停证。常用辛味之桂枝、干姜、附子与甘淡之茯苓、猪苓、滑石、薏苡仁配伍,见于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附子汤等。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能概括药物的作用趋向。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为向外发散,沉主向内闭藏。当病机比较复杂时,一个方剂中常升降同用,浮沉并举。
升降单行针对病位或病势的不同,可采用顺从或对抗的用药思路。病变在表在上,当升浮的药物,如荆芥—薄荷疏风散表、桔梗—牛蒡子疏风利咽;病变在里在下,用沉降的药物,如大*—芒硝通腑泻下、泽泻—滑石利水通淋。针对气陷或气逆,分别用升或降的药物,如柴胡—升麻或桔梗升提气机,厚朴—杏仁降肺气,旋覆花—代赭石降肝胃之气,沉香—乌药降肝肾之气;针对气闭或气散,分别用浮或沉的药物,如麻*—桔梗宣开肺气,麝香—苏合香通闭开窍,山茱萸—五味子收敛固涩,龙骨—牡蛎摄纳固脱。
升降并用
病机复杂时,常表现出病位(表里高下)或病势(升降出入)对立,用药当浮沉或升降并举。如表里上下同病,采用升浮与沉降的药物配伍,如桔梗、牛蒡子与大*、芒硝疏上泄下,*连、*芩与升麻、柴胡泄火散表,柴胡—*芩透邪清热。
升降互佐
针对病机在升降出入方面的偏激或药性的偏盛,用药时佐以性能相反的药物,属于佐制和反佐的范畴。如所谓的“寓升于降”(属佐制范围的牛膝、代赭石与青蒿配伍,属反佐范围的肉苁蓉、牛膝与升麻配伍)或“寓降于升”(属佐制范围的川芎、防风与清茶配伍,属于反佐范围的*芪、升麻与枳壳配伍)。
归经
归经指药物对经络、脏腑的选择性作用。按照归经原则选择药物,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
归经理论在组方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循经择药,即根据病变部位所属经络选择药物,如羌活入太阳经,白芷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等;其次,据脏腑选药,即根据病变脏腑选择药物,如桔梗入肺,*连入心,吴茱萸入肝等;再次,按病位选药,即根据病变部位选择药物,如桑枝、桂枝达四肢,柴胡入两胁等。
关于归经或引经药的特异性选配,有医家提出不同看法,如徐灵胎谓:“盖人身气血无所不通,而药物之寒热温凉,有*无*,其性也固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只入某经之理。”同时,他指出:“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提示应辩证地对待药物归经。
临证遣药组方,在注意到药性多要素的同时,掌握其关键要素,不仅能执简驭繁,而且使药性配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外,药性多种要素赋予药物的多种效用,为方剂药物的选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医生既可以根据治疗取向和药性特点来替换药味,也可通过药性配伍来发现方药的新功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