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樟科植物菌桂的细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发汗作用弱。
1.用于风寒感冒。
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如治风寒表实无汗者,常配麻*,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汤;若治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本品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积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每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若血寒瘀阻,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3.用于痰饮、蓄水证。
本品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如脾阳不运,痰饮眩悸者,常与茯苓、白朮同用,如苓桂朮甘汤;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4.用于心悸。
本品辛甘性温,能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参、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此外,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桂枝、川桂枝(洗净,晒干,切碎用)。
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口不渴等。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治妇女月经不调,瘀血阻滞的腹痛,及胎死腹中。
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治风寒湿邪阻滞、身体疼痛、举动困难、不能自由转侧。
煎服,3~10克。
本品辛温助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1.桂枝与麻*虽都能发汗,但麻*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
2.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别录》:「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江苏中医》:桂枝的功用包括: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气、平降冲逆通瘀活血等六大方面。
配伍应用方面: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麻*可增强发汗作用;
配生姜有两个作用:一是协同辛散外邪,一是温散胃中寒饮;
配干姜也有两种作用:一是温化上焦水饮,一是温散下寒;
配甘草,在用量差距不大时,都是取甘草之甘以缓桂枝之性,在心阳虚而心悸怔忡,欲桂枝、甘草以复心阳时,桂枝用量须较大于甘草,但在心阳既虚而心血亦虚时,必须以甘草为主;
配人参,一是补虚解表,一是补益气虚;配*耆补虚;
配附子,一是温阳解表,一是温经散寒,一是温补肾阳;
配白朮化湿;
配茯苓治水气内停;
配龙骨、牡蛎,养心阳、安心神;
配地*,用于阴阳两虚;
配当归,主治血虚寒滞;
配防己温行水气;配桃仁通瘀活血;
配*连,取其寒热相并,以治寒热错杂之症;
配石膏,一是解表清里,一是清透里热;
配大*,一是解表攻下,一是温下太阴寒实,一是攻瘀泻热。
温病化燥必须禁用桂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