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中医入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框架
TUhjnbcbe - 2021/5/9 5:0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八月阅读排行榜

解剖学大图版

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

中医金句条

中医治病法则条

十二时辰养生表

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

中医妇科学总结版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圆运动图文全解

方剂学方歌集

中药功效分类总结版

中医入门必备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第一部分中医学概要

因素:医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学

一、中医学形成标志:《*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二、中医学框架

1、基础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诊断学

2、临床医学---内、外、妇、儿、伤、针灸推拿

3、方药学-----中药学(《本草纲目》)、方剂学(《普济

方》)

三、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本身、人与自然、社会(疾病谱)

2、辨证论治---病证症、病治异同、三辨论治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

中医学—传统宏观医学(治病人)

3、医学模式西医学---现代实验医学(治病)

中西医结合医学----整体医学

“自然哲学医学”

四、实用中医学主要内容

1、中医方法学与应用----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藏象学说-----五脏系统

2、中医生理学经络学说-----循行与分布

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

病因学---外感、内伤、其他

发病学---邪正相争

3、中医病理学病机学---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传学---表里、六经、三焦、脏腑

诊法---望、闻、问、切

4、中医诊断学

辨证---八纲、六经、三焦、脏腑、气血

预防---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

5、中医防治学

治疗---治则、治法、措施

模式:气生成运行分类作用

病理表现中药调治方剂应用

第二部分中医方法学与应用

一、阴阳学说

无虚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八卦歌与象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运动状态

阳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化气上升动兴奋亢进

阴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成形下降静抑制衰退

包括:自然之天地日月、四季昼夜、地理方位、天干地支、数之奇偶、性别、体质、形体、症候、药物等。

1、阴阳基本法则----对立、消长、互根、转化、交感。

阴阳有余邪气胜

阴阳的生理调节范围

阴阳不足正气虚

2、阴阳理论应用------寒热病的诊断与治疗----药物性能

1)实热---阳胜---表现---用药----用方----针灸

2)虚热---阴虚--------------------------------------

交泰丸(*连、肉桂)-----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两仪膏(人参、熟地)-----气血双补

坎离丸(归芎芍地知柏)----生精益血,升水降火

二、五行学说

1、五行的含义与特性、生成数(河洛)---时空、体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昼”。即时间和空间。

2、五行归类(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

法则:现象-----意象------法象(风----木-----肝)

内容:天干、地支、五季、五色、五味、五气、五音、五脏、五窍、五液、五体、五志、五腧、五德。

自然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小肠

*

湿

长夏

西

大肠

膀胱

3、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旺相休囚死)

五脏的生理与病理

五脏病的诊断与传变

4、五行的应用疾病治疗法则

情志与针灸、用药

*相生-----“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培土胜金、益火补土、金水相生

*相克-----抑强扶弱

l抑木扶土、佐金平木、培土制水、泻南补北

l情志相胜:怒胜思、喜胜悲、悲胜怒、思胜恐、恐胜喜

***中医思维----------------唯象中医学

第三部分中医生理学

一、精

广义:水谷之精、脏腑之精、肾精

1、精的含义

狭义:生殖之精

2、精的生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肾精

3、精的作用:生殖、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滋养全身

4、精亏表现:肾精不足

5、补精药物:地*、紫河车、何首乌、石斛、牛膝、桑寄生、枸杞、桑葚、旱莲草、女贞子、龟板、黑芝麻、山芋肉

6、补肾填精方剂:六味地*丸、河车大造丸、大补阴丸、左归丸

二、气

自然清气-----肺吸入

1、气的生成水谷之气---脾吸收真气全身

先天元气---肾化生

2、气的分类

根于肾间----元气—三焦----十二经------全身(生命原动力)

积于胸中----宗气-----贯心脉行气血,走吸道司呼吸

行于脉中---营气------化生血液,灌溉五脏六腑

行于脉外---卫气------固护肌表,防御外邪、维持体温。

3、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与脏腑关系

4、气的作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5、气的五脏调节----肺主气、脾生气、肝调气、肾纳气、心载气

6、气的病证:气虚、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气滞(郁、结)

7、调治方药

(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参、*芪、白术、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蜂蜜

(2)理气药: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大腹皮

(3)补气方:四君子汤(五脏分列)

(4)理气方:柴胡舒肝散、补中益气丸、木香顺气丸、生脉饮、苏合香丸(因部位选用)

三、血

水谷精微(营气、津液)----脾胃

1、血的生成血

精髓-------------------------------肾

相关脏腑:心主血脉,变化而赤;肺主呼吸,朝会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肾精化血。

2、血液循环

(1)方向性:离心与向心

条件:脏腑功能正常与脉道完整通畅

(2)运行机制:

脏腑:心肺肝脾(推动力和固摄力)

3、生理功能-----(1)营养全身:面唇舌爪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肝)

4、血的病证-----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出血

(1)血虚:“淡”(面唇舌爪色淡无华)

(2)血瘀:刺痛、肿块、出血、色绀、脉涩

(3)血热:热、赤、红、数

(4)血寒:冷、痛、青、迟

(5)出血:色淡势缓(气虚)、色赤势急(血热)、色黑有块(血瘀)

5、调治方药

(1)补血方药:当归、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

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丸、八珍汤

止痛:川芎、元胡、郁金、姜*、乳香、没药

调经:丹参、红花、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

(2)活血方药:桃仁、王不留行、月季花

疗伤: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血竭、骨碎补、儿茶、刘寄奴

散结:三棱、莪术、水蛭、蟒虫、斑蝥、穿山甲

主要方剂:血府逐瘀汤(丸)系列、温经汤(丸)、复原活血汤(活血止痛散、云南白药)、大*蛰虫丸

(3)凉血方药:生地、玄参、牡丹皮、赤勺、紫草、水牛角------犀角地*汤、清开灵、三宝(安宫丸、至宝丹、紫雪丹)

凉血: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化瘀:三七、茜草、蒲*、降香、花蕊石

(4)止血方药:收敛:白芨、仙鹤草、紫珠、藕节、血余炭

温经:艾叶、炮姜、

方剂:小蓟饮子、*土汤、槐花散、云南白药、胶艾汤、十灰散

四、津液(水)

原料:水饮类食物

1、津液生成脏腑:脾(运化水液)、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2、津液输布:肾(主水)、肺(行水)、脾(制水)、肝(调水)、心(载水)、膀胱(水府)、三焦(水道)

3、津液排泄:汗、呼吸、尿、粪

4、津液作用:①滋养②化生血液③调节阴阳④排泄废物

5、五脏化液:汗(心)、泪(肝)、涎(脾)、涕(肺)、唾(肾)

6、津液病证:痰饮、水肿、津液不足

7、调治方药

(1)养阴生津方药: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精、枸杞、葛根、----生脉饮、增液汤

(2)利水渗湿方药:茯苓、猪苓、薏米、泽泻---甘遂、巴豆、牵牛、芫花、大戟-------五苓散、五皮饮、实脾饮、金贵肾气丸

寒痰:半夏、南星、白附子、白前、皂荚、

热痰:贝母、栝楼、前胡、竹茹、天竺*、桑白皮、

(3)化痰方药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药子、礞石

湿痰:苍术、白术、白果、半夏、薏米

燥痰:贝母、百部、百合、杏仁、知母

风痰:僵蚕、竹沥、天麻、勾藤

基础方:二陈汤

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香芎二陈汤

热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礞石滚痰丸

湿痰:苍白二陈汤

燥痰:贝母栝楼散、二母二陈汤

风痰:半夏天麻白术汤(苓陈姜草枣)、定痫丸

五、气血水之间关系

1、气血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气津关系

3、血水关系------津血同源、血汗同源

4、肝硬化腹水-----气血水相关

第二章

中医简要理论及杂病诊治提要

关于疾病之理论,即病理学之一部分,而各病之症状与疾病之起因,均为病理。惟疾病之种类繁多,其理论均散见于各杂病论述中。概括言之,其病不外乎“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与“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至于病情,不外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在中医理论中,广而言之有六淫,七情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约而言之,唯阴阳也。六淫中之风、火,燥等为阳,寒、湿、暑等为阴;七情中喜、怒、惊等为阳,忧、思、悲、恐等为阴;表、热、实等为阳,里、寒、虚等为阴。故陈修园曰:“识一字便可为医”。陈氏所谓一字者,即“人”字也,其人字之左边一画为阳,右边一画为为阴(详见医学三字经),总之只识阴阳耳。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概述

中医之辨证论治,只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字为症之准绳,任何病症皆不出此范围。故学中医者,宜首先明此八字也。

阳症者:发热,恶热或恶寒,头痛,身痛,目痛,鼻干,不眠,胁痛,寒热而呕,潮热,谵语,詈骂不识亲疏,面红光彩,唇燥,舌*,胸腹满痛,能饮冷水,身轻易动,常欲开目见人,喜言语,声音亮,口鼻之气往来自如,小便或*、或赤、或混浊、或短数,大便或燥秘、或胶闭、或挟热下利、或热结旁流,手足自温暖,爪甲红活。此阳症之大略也。

阴症者:在伤寒未传之寒中。与阴寒直中三阴者则有之,其症或恶寒,战栗,面时青黑,或虚阴泛上,面虽赤而不红活光彩,身重难以转侧,或喜向壁卧,或卷卧欲寐,或闭目不欲见人,懒言语,或气微难以布息,或口鼻之气自冷,声不响亮,或时燥扰燥渴而不能饮水,或唇青,或舌苔黑而滑,手足厥逆,爪甲青紫,血不红活,小便清白或淡*,大便下利或寒结。或热在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无大热,若阴盛,则冰透手。此阴症之大略也。

表症者: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项背强痛,目痛,鼻干不眠,胸肋痛,耳聋,目眩,往来寒热,呕而口苦,脉浮而洪,或紧而缓,或长而弦,此表症大略也。

里症者:不恶寒反恶热,掌心及腋下汗出,腹中硬满,胀痛,大便燥结、或胶闭、或热结旁流,或挟热下利,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舌*或黑,舌卷而裂,烦满,囊缩而厥,脉洪滑或沉实或伏数。此里症之大略也。

所谓虚症者:虚为正气虚,实为邪气实。其表、里、阴、阳、寒、热均各有虚实。如伤寒之无汗者为表实,其有汗者为表虚,又如气微声低,嗜卧体倦,赢瘦失眠均为里虚。其腹中坚实硬满,大便燥结,谵语狂躁均为里实。阳虚者多自汗,阴虚者多盗汗,其阳症多属于热,阴症多属于寒。以上只述梗概,希学者于此八字精心推究。

伤寒六经纲要

欲读伤寒,须明六经,六经者以三阳三阴代表五脏六腑也。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三阴者,太阴,少阴,厥阴。其代表手足脏腑相互表里及五行相生相克,以及六淫所属等,列图表以明之。

六经 手足三阴三阳 六淫五脏六腑互为表里表

六经

六淫

表里

六经

〔腑〕

三阳

太阳

膀胱

小肠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

阳明

大肠

脾与胃互为表里

少阳

三焦

肝与胆互为表里

〔脏〕

三阴

太阴

湿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少阴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厥阴

心胞络

心胞络与三焦互为表里

又在中医书中之名词,有谓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者,非专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而言也。就余之领会,所谓心经者,为指脑神经之总称也;肝经者,为胸肋间神经之总称也;脾经者为肠胃消化系统之总称也;肺经者,为胸膈间、呼吸系统之总称也;肾经者,为生殖系统及秘尿系统之总称也。故在中医书中有言某经者,亦有言某脏者,须分别注意,不宜混为一谈。其在手足阴阳十二经者,不在此例。

五行为木、火、土、金、水。其相生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相克也,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即如图之各角之次序为相生,图之直线为相克。列示此图,以便记忆。中医书中,利用五行相生相克,以说明病情之转变与病况之轻重者甚多,故学中医不可不知五行生之次第也。

五方五行五色五走五脏主禁例

东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脏肝,肝在筋,木曰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人无多食酸。

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脏心,心主血,火曰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人无多食苦。

中央之土,其色*,其味甘,其脏脾,脾主肉,土曰稼穑作甘,甘走脾,肉病人无多食甘。

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脏肺,肺主气,金曰从革作辛,辛走肺,气病人无多食辛。

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咸,其脏肾,肾主骨,水曰润下作咸,咸走肾,骨病人无多食咸。

得病有三因

疾病之来源,有内因,有外因,有不内外因。内因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七情,内伤是也。外因者,风、寒、暑、湿、燥,火所谓六淫,外感者是也。不内外因者,如创伤房室虫兽所伤等是也。金匮论内因为经络受邪入脏腑者也,外因为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现多从前说。

本文来源于临床整理

免责.声明

大众医学助手除原创文章外,内容皆来自网络优质精选文章,未给每一位医学爱好者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本站采用简约、清新的阅读界面给每一位爱好者最优质的阅读体验,若喜欢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中医入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