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习经方的体会伤寒论第6675条
TUhjnbcbe - 2022/3/25 15:15:00
轻度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rq/281045.html
大家晚上好!今天第继续学习《伤寒论》。第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以前我们从五十八条、五十九条开始都是学的太阳病的误治出现一些变证。这一条是辨证不明,治不得法。发汗后腹胀满,还会影响呼吸,出现微喘。不是说发汗之后出现腹胀用这个方子,有的人没有外感,也没经过发汗,也会出现这种虚胀,只要是有心下痞、胃中有水饮,就可以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在临床当中会经常遇到,并且里头有水饮,恶心欲吐。腹胀满,心下痞,恶心呕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患者本身就有脾胃气虚,再受外感,这时候发汗就会出现腹胀满;第二,是发汗不得法,发汗发多了,伤津液,伤胃气,这样情况下导致胃气虚,现腹胀满。所以,我们见到外感证的时候,也要注重腹诊,腹诊见满而不实,是虚证,不拒按,见满而实,是实证,拒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是虚证,这原来就治疗消化不良的,本身就有腹胀,是虚证,是太阴病,但是不重,外感之后,一定要在健胃生津液的基础上发汗,没有健胃生津液,只是发汗,导致胃气更虚,产生虚胀、虚满、心下痞,有水饮就恶心呕吐。有人参证,就有虚满,就有胀。厚朴生姜半夏甘?人参汤中生姜、甘草、人参都是健胃生津液的药,半夏和生姜是小半夏汤,半夏半升生姜半斤,量很大,说明胃里有水饮,用小半夏汤去除水饮,人参健胃生津液,厚朴行气消胀。虚胀也会影响到呼吸了,出现微喘,临床是经常见到的。我们以前学过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什么加厚朴呀?因为里头虚胀,影响到呼吸。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这个方子还是这个非常好用,临床当中要注重四诊,辨方证很重要,方证相应,触类旁通。这种胀不硬不痛,不一定有外感,不一定发过汗,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就可以用。我们学过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有的人就是慢性支气管炎支、肺气肿,有喘证属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不一定是太阳病下后脉浮而微喘,或喘家外感才用。我们也学过苓桂枣甘汤证,患病开始就有的脐下悸,欲作奔豚,少腹硬,就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麻杏石甘汤证,很多小儿肺炎,开始就烦躁,发热,汗出而喘,就可以用麻杏石甘汤。我们要把方证掌握好,要熟悉方药,只要病机是一样的,症状特点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病,就可以用这个方来治疗,这一点很重要。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开始就说了伤寒,说明是太阳伤寒,是麻*汤证,只能用发汗法,不能用吐下之法,用吐下之法就是误治,误治之后就会出现变证,什么样的变证呢?“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以症状来看,有水饮,用了吐下之法了,伤其胃气了,水饮随气虚上冲,心下逆满。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治疗水饮,降冲气,气上冲,心下逆满才能治好。另外说明水气是从底下上来的,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不敢动,一动就头晕,水气上冲影响到头了。脉沉紧,脉沉,病在里,里头有水饮,脉紧说明是寒,主痛,但是痛并不重。这种证用苓桂术甘汤来进行治疗,不能再发汗了,发汗则动经,因为再发汗更虚了,更伤津液了,里边有废水没排出去影响经脉。水邪在脉管里,发汗就会夺脉管内的血液,血汗同源,里面水饮、废水排不出去,在血管里的,就会影响到心脏,出现心悸,心主血脉啊。所以水邪动经,就用苓桂术甘汤来治疗。“动经”实际就是动悸经脉。“身为阵阵摇”,水邪在脉管里,动悸经脉了,水气冲到心胸,影响到心脏了,心脏就乱跳,心慌、心悸,影响到头,这个时候阵阵摇,站不住,要倒下的意思,实际是头晕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况就用苓桂术甘汤来进行治疗。苓桂术甘汤的基础方还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就能降冲气,能够治气上冲,茯苓和白术能利水,特别是胃中的水影响到心脏,出现心悸的时候,就用茯苓和白术,茯苓还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苓桂术甘汤和苓桂枣甘汤的区别是什么呢?基础方都是桂枝甘草汤,苓桂枣甘汤中茯苓和大枣,大枣是甘缓的药,能缓急,能治疗脐下动悸、腹肌僵硬疼痛,所有的甘药当中,唯独大枣是去水饮的,大枣和茯苓能够去脐下水饮,苓桂枣甘汤水饮比较重,茯苓用的量就比较大,茯苓半斤,古时候的半斤就是八两。苓桂术甘汤证是气上冲胸,头晕,心悸,其中中茯苓是四两,说明苓桂枣甘汤利水饮的作用要比苓桂术甘汤的作用要强、力量要大。我们还要记住一点,如果胃中没有水饮的情况下,是不应该用白术的,因为白术是一个温性的药,白术苦温,胃里要水饮,用白术非常好,如果胃里头没有水饮,用白术就不行了,临床当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的有心慌、心跳、头晕、小便不利这样的情况,就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年1月份的时候,当时我和冯老在一起,冯老老家来一位患者,他血压高,主要的症状是心胸这块不舒服,头蒙蒙的,就是振振摇的一种表现,冯老就给开了苓桂术甘汤原方,(我笔记本里有,我回去拍图片发上来,让大家参考)马上就要过春节了,要放假了,他要冯老的电话,不想让别人打扰冯老,把我的电话留下了,吃完七付药之后,心不慌了,头晕的比较厉害,其余症状减轻得非常明显,我就在原方的基础加上泽泻,吃完就好了。苓桂术甘汤当中加上泽泻,就成了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了,泽泻汤就是泽泻和白术,水饮如果侵犯到心脏,就是茯苓、白术合用,疗效非常显著;如果水饮已经冲到头,泽泻、白术合用疗效比较显著;水饮既影响到心,又影响到头,就把苓、泽、术放在一起合用,有气上冲,再加上桂枝甘草汤,那疗效就非常显著了。高血压、脑梗患者如果没有大便干燥,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水蛭疗效比较好,因为既有血瘀,又有小便不利;如果脑梗大便闭结,又有心悸、头晕,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的基础之上加抵挡丸或抵挡汤,轻者就用抵挡丸,重者就用抵挡汤,如果没有虻虫,加水蛭和大*就行,怕腹泻的厉害,大*打成粉,量小点,不超过三克,在清热当中,大*能去淤血,推陈出新。如果女同志贫血、头晕、经血不利、痛经、心慌、还有这个头晕的情况下,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如果没有痛经,用苓桂术甘汤合胶艾四物汤疗效也是非常显著的。根据临床考证,学习胡冯经方体系,苍术要比白术好,胡老认为苍术比较润,而白术比较燥。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八条:发汗后,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这条比较简约,没有把主证写详细,我们以方测证,芍药甘草汤止痛,治疗腹痛挛急,脚筋急;反恶寒,怕冷的厉害,说明陷入阴证了。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四肢挛急、腹挛痛,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因为发汗,丧失津液太多,病还不好,伤阳气,才恶寒的。反恶寒,说明以前没有恶寒,陷入阴证,不但有恶寒,还有四肢挛急,腹痛,这个时候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在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之上加附子,附子温经、温阳,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也能止痛,还能还能养血、能养阴。芍药除血痹,发汗之后伤津液,也伤血了,血汗同源,血少运行就缓慢了,芍药能行血。临床当中如果遇到痛风的患者,痛得非常厉害,有点风都疼得受不了的情况下,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疗效比较好,或合大*附子汤或者薏苡附子细辛汤疗效会更好。十月份的时候,我回承德老家,承德市委一个小领导痛风了,他父亲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给我打电话,我给看了,疼痛非常厉害,右脚跖趾关节、脚腕红肿,稍微有点风,就疼得特别厉害,给用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合大*附子汤,出现腹泻,很快减轻,配合大接经针法、十字针法,疗效更快、立竿见影。痛风患者都吃出来的病,吃了以后没有排出去、没有代谢出去,淤在体内,就发病了。二零一四年九月份,青海一位父亲送孩子到北京科技大学来上学,吃了一口鱿鱼就把痛风引起来了,发作走不了路,睡不着觉,来买治疗痛风的西药,我看了一下,告诉他十五分钟以后就不疼,愿意我就给你治,他同意了,开了芍药甘草附子汤合大*附子汤,加生薏仁,熬药的时候我就给他针灸,十字针法和大接经,十五分钟,疼痛就减轻了,四十五分钟之后起针,就可以下地站立行走,他每次痛风发作脚不敢站地,疼得非常厉害,整夜睡不着觉,这次治疗后,晚上睡6个小时。这个人和我成为朋友,他那边很多痛风患者都介绍过来治疗,三月之内都能痊愈,西医检查所有指标都恢复正常。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九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这一条和上一条一样,也是说得非常简约。发汗再攻下,更伤了津液。发汗病没好,伤了津液,要仔细辨证,有攻下之证,可攻下,无攻下之证,不可攻下。发汗后,病仍不解,是没有表证,病陷入阴证,烦躁,心悸,心下痞,脉微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太阳病应该用发汗之法,发汗之后,如果有表证,没有入里,还应该用发汗法,用桂枝汤,但是辨证不明,发汗之后病不好,就认为里头有热,没有注重四诊,用攻下之法,更伤津液,病陷入里,没有表证,出现烦躁,躁动不安,心悸,心下痞,脉沉而微细,以方测证有这些症状。用这苓四逆汤,四逆汤中附子、干姜、甘草这三味药专门治疗里虚寒,回阳救逆。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目的就是要回阳救逆,茯苓有安神作用,治疗水饮,胃虚,心下痞,就用人参。这时候一点滋阴药都不能用,以前我们讲过生地、麦冬、沙参都不能用,只有健胃生津液,回阳,才能治阴寒之证。保一分胃气,保一分生命;保一分津液,保一分生命,胃气不复,用什么药都治不好,胃气恢复,气血津液马上恢复,就阳气会恢复。茯苓四逆汤方证属太阴病方证,有健胃生津液,回阳救逆的作用,治心悸,心下痞,恶寒,四逆脉沉而微细之证。太阳病脉症并治第七十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四两(去皮,清酒洗)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煮两沸,顿服。这一条就说了,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与第六十九条同,恶寒,烦躁,心悸,心下痞,脉沉微细用茯苓四逆汤;如果四肢挛痛,腹挛痛,脚筋急,用芍药甘草汤,恶寒,加附子,芍药甘草附子汤。还前面讲的新加汤、桂枝人参汤,都是发汗不得法出现的变证。如果发汗不得法,伤津液,胃中干,有热,有宿食,就出现胃加实,胃家实就用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胃气合则愈。发汗不可等闲视之,发汗不得法,往往会造成的疾病是相当多的,转化有两个方向,要么转成虚寒,要么转成实热,转成实热与调胃承气汤,而没有说调胃承气汤主之,就要辨证了。如果蒸蒸而热,大便不干燥,潮热,汗出,烦躁,口干,就是白虎汤证。如果热结于里,但热不寒,其热如潮,大便不通,大便干燥,调胃承气汤证。如果胀非常厉害,大便干燥,不通畅,而没有潮热,就是小承气汤证。如果痞满燥实坚痛,潮热,是大承气汤证。所以这里说“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就是告诉我们要辨证的。调胃承气硝、*、草,先煮甘草和大*,大*是酒大*,不是现在的酒大*,现在酒大*用酒泡好了炮制的,实际是错误的。清酒洗的大*叫酒大*,一定要注意,要懂得炮制。甘草和大*煎好,把渣子去掉,把芒硝放进去就化了,顿服就可以了。要注意中病即止。用芒硝,说明有潮热,其热如潮,没有胃家实,没有其热如潮,或者即使有胃家实,没有其热如潮,不能用芒硝。小承气汤是以胀满为主,而没有潮热,没有用芒硝,大*、枳实、厚朴配在一起,去热的力量就差了,因为没有芒硝,但是除胀的作用就强了。调胃承气汤偏于去热,小承气汤偏于除胀,大承气汤用芒硝,大*枳实厚朴饶,既除热,又除胀,有其热如潮,大便燥结,腹痛,还腹胀就可以用。所以我们要注意辨证,要知道药证、方证特点。大*配合芒硝,能增强肠道的蠕动,芒硝能软坚散结,去除燥屎,芒硝咸寒,咸就能软坚,使大便变得稀薄,大*能增强胃肠蠕动,除胸腹间结气,推陈出新,我们以前和大家讲过,《神农本草经》当中有三味药是推陈出新的,一个是柴胡,一个是大*,再一个是硝石。甘草能够缓急,甘草能止痛,能调和诸药,防止大*,芒硝攻下过猛。芒硝和石膏吃不多,要是合用的情况下,石膏泻下作用弱,除热作用强,芒硝泻下作用强,除热作用弱,有热,大便不实,用石膏,有热,大便实,用芒硝。其热如潮,大便不通,用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十一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猪苓十八株(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太阳病发汗后不愈,从病位看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仍在,一是陷入里,一是陷入半表半里;从病性看不是陷入阴,就是陷入阳。如果里边有水饮,往往会出气上冲,我们前面讲的苓桂枣甘汤证、苓桂术甘汤证既是。太阳病发汗要得法,桂枝汤发汗,微似有汗,麻*汤发汗,漐漐汗出;有表证,有水饮,发汗一定要利饮。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伤津液了,胃中干燥,没有特殊症状,护理的好,注意护理,恢复胃气,就会好。稍稍饮之,是重点,不要大饮,胃中本身虚,吸收不了,消化不了,病不会好。如果脉浮,说明表不解,如果小便不利,说明有水饮,有微热,水饮会化热,伤津也会导致微热。废水不去新水不生,就老想喝水。有表证,有水饮,在解表的时候必须利饮,必须得利小便,只是发汗,表证一定不会解的,还会出现变证。废水不去,占着地方,喝进去水不能吸收,不能利用。五苓散的渴是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小便不利,另一个是热不除,所以一方面解表除热,一方面利水除热。废水排除掉了,热也排除掉了,新水自然就会吸收了,就不渴了。五苓散中茯苓、猪苓、泽泻、白术都用上了,全是利水药,又配小量桂枝,治气上冲,还解表去热。茯苓利水、利尿,还有一定的安神作用,猪苓是寒性的利尿药,还能止渴,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是一个寒性的补阴药,还能利尿,白术偏温,泽泻偏寒,胃有停水,又不那么寒,有热就用泽泻,胃要有水,出现头晕的,就用泽泻和白术,泽泻汤治头晕还能利尿。怪病往往都与有关系。五苓散既能解热、又能利尿、还能解渴、还能治疗头晕、心悸,注意一点,水入即吐的水逆证,散比汤要好用,这是临床实践得出来的结论,一定要注意。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十二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一条说的不完全,是接上一条所说的,“脉浮数”后应有逗号,“烦渴”后应有小便不利,应该是“发汗已,脉浮数,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证肯定有小便不利。这也是发汗不得法,有表证,有水饮,只发汗不利饮是不行的。脉浮数,脉浮,说明病还在表,脉数是因为有热,病性属于阳;烦渴,说明伤津液,有热。渴,说明体内有废水不去,新水不生;有废水,有水饮,肯定会有小便不利,用五苓散治疗。这种烦渴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烦渴区别开,五苓散证脉浮数,烦渴,小便不利;白虎汤证有烦渴,但是口舌干燥,脉浮数,但是没有小便不利。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蒸蒸而热,有汗出,汗味比较重,臭汗味儿;白虎加人参汤证大汗后大热,大渴,脉洪大,临床要注意鉴别。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十三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这一条更简约了,主证没有写全,应是“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小便不利,心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不管是五苓散证还是茯苓甘草汤证,都有小便不利,都有汗出,鉴别点是五苓散证渴,而茯苓甘草的证不渴,这一条单独提出来告诉我们要注重于鉴别,单纯这两个方剂而言,是渴与不渴的关系。五苓散证脉浮,小便不利,渴,水入即吐,茯苓甘草证脉浮不渴,小便不利,心悸。茯苓甘草汤基础方也是桂枝甘草汤,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茯苓和生姜,茯苓用量非常重了,看胡老的讲稿,还有听冯老给我们讲解,在《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当中,茯苓都是三两,我认为应该在三两以上。茯苓甘草汤证水饮比较重,气上冲,有心悸,胃口总是不舒服,不然生姜不会用那么大的量,既有桂枝,又有生姜,肯定有上冲,有呕逆,有心悸。茯苓甘草汤证主要是心悸,气上冲,呕逆、小便不利。临床当中茯苓甘草汤也常用,大便溏,失眠,加酸枣仁,大便干,就不能加,因为酸枣仁有收敛作用。如果有水饮,心悸,小便不利,又失眠,没有大便溏,加龙骨牡蛎效果是非常好的,一般情况下我都用二十到三十克。出现水逆证,用五苓散效果比较好,第七十四条就论水逆证。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十四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这一条也是一个倒装句,应该先把“有表里证”放在前面。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太阳中风没有不发热的,但时间比较长,服了桂枝汤也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里头有水饮,有热。废水没有排出,新水不生,就口渴,叫消渴。这种渴还想喝,喝了水不吸收就吐出来,水入即吐,叫水逆,用五苓散,用散剂比汤剂疗效好。很多高血压病就会出现水入即吐,十五年前有一个患者,高血压病,喝点水就吐、吃啥吐啥,咽干、口渴、头晕、目眩,很厉害,柴苓汤证,开的是小柴胡和五苓散,三剂药,第一剂还没有喝完,呕吐就减轻,三剂喝完了,病也就好了,让他注意,一定要保证血压正常,体内有废水、有淤血、有热,把它们排除就会好,一般人症状减轻就不治了,前一段时间我听老家的人说,这个人在小雪之前去世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不注重防变,我们也挽救不了他。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十五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未持脉”,是没有诊脉脉的情况,病人人就有“叉手自冒心”,这是望诊,非常重要的,通过望诊就知道是桂枝甘草汤证,肯定是发过汗,亡失津液,亡失血液,,血不养心了,气上冲,出现心悸了。叫其咳嗽,听不到,不咳嗽,是两耳无所闻了,已经聋了,主要是由于发汗太过导致的,要健胃,补气养血,就会好的。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里头有水饮,发汗后,表没有解,饮水引起喘;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稍稍给点水就会好的,喝多水也不行,吸收不了,会喘。胃中干了,喝多了,一时半会儿吸收不了,消化不了,郁在里面,压迫胸膈,影响呼吸也会喘。发汗后,表不解,伤胃气,以水灌之亦喘,即洗澡也会喘。要注意,发汗要得法,如不得法,伤胃气,伤津液,要注意辨证,以恢复胃气为主。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不能旅行,就来治眼睛,治疗近视现在进行时,来吧!让你的眼睛明又亮,摘掉近视镜。

联系人:王老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经方的体会伤寒论第667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