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古代人因为生活水平没有现在高,所以除了什么达官贵人,或是皇宫成员以外,普通人洗澡很少,但事实上,哪怕是普通人,对于洗澡这件事也非常重视。我们古人将洗澡称为沐浴,从这个字上面就能看出,是一个人端着木盆或是坐在木桶中洗浴,这就是从头洗到脚的的意思。其实在古代,沐浴这件事被赋予了很多除了洁净身子以外的更多涵义。
就比如,在西周时候,面见天子前一定要洗澡,这表示对于天子的敬意和尊重,而在汉代,每个五天就有一天朝廷专门放假,让官员们回家洗澡,这件事是真实的被记录在史料《海录碎事臣职官僚》中。而到了唐代,五日则变为了十日一次,并将这天定位“休浣日”。当然,这只是当时官方定下的沐浴时间,并不是说平时不能洗。
根据《周礼》的记载,为了表现出对于来访客人的尊重,每家的主人都要提供三天能让客人洗一次头,五天能让客人洗一次澡的环境。当然,每个朝代都有穷苦人家,对于他们来说,洗个热水澡是一件及其奢侈的事情,因为热水的获得方式不易,要是靠近水源的话,春夏还好说,到了冬天,不能直接到水中洗澡,但是想要烧热水,就一定有柴火,而砍柴是一个花时间也花精力的一件事,穷人没办法像富人一样去市场上买柴火,多他们来说日常生活用的柴才刚刚够,没有多余的用来烧洗澡水,所以对于穷人来说,可能洗澡频率会低点。
为什么不是说冬天频率低呢?因为穷人营养跟不上啊,冷水澡洗多了容易受到风寒的影响,本来身体就不好,又没钱买药买补品,再加上古代并不是每个医生都华佗扁鹊的医术,所以就风寒这一点小病就很可能要了命。
在远古时期,人们没有条件,都是在江河湖海边上洗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在自己身上抹上一边的泥土,洗的比干洗白得多,于是泥土就成为了我们最早的清洁用品,尤其是大家一起烧烤完,手上都是油,古人们就先用泥土搓,再用清水洗干净。后来人们发现了皂角以及猪苓,当然,猪苓是富人才能用得起的东西,这里面有一些香料,洗完后身上会有香气。
古代人们对于洗澡非常的喜爱,尤其是南朝的梁时期,简文帝萧纲专门写了一个《沐浴经》。而杜甫在《腊月》中,则描述了当时人们用胰子等“药皂”洗澡来防止冻疮的情况,可将,古代人们并非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因为环境不好就洗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