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村位于国道47公里处,是黑河、虎豹河的交汇地,沿虎豹河往南行至两公里就是村部所在地(俗名窝窝子)。东靠王家河,南接新红村,北以杨家梁为界与*草坡相邻,西以黑河为界与六合村隔河相望。4个村民小组,户,人。村域内共有9条路,1条(社办)公路、1条村道,其他全是小路。
齐心村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初级社时,以虎豹河为界,河东为东社,河西为西社。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将两社合为一个生产大队,取名为齐心生产大队,划归周至县。年8月重归佛坪县板房子公社老水磨管区,年4月复归周至管辖。年更名为齐心村。
以王、张、李三大姓为主,一组为王姓。二组主要有张、贾、伍、姚、王、刘、李、胡姓等。三组为李姓,四组为张姓。
地形复杂,山大沟深,以虎豹河为界,分为东西两片,东片二组和三组,西片一组和四组。村域内山峰林立,沟道交错,共有9道梁10条沟,沟靠沟,梁连梁。其中有一组的碾盘梁,二组的杨家梁、老虎梁、汪家梁,三组的南梁、滚子梁和大梁,四组的大坪梁、跑马梁。其主要的大沟有:一组的大沟、猪苓沟,二组的油盐沟、蒙家沟、汪家沟,三组的田坝沟、案板窑沟,四组的姚家沟、香银沟和唐家沟。
村内的河流共有四条,其中为一条大河,三条支流。一条大河为是虎豹河。3条支流除蒙家沟支流流入黑河外,汪家沟和磨子沟两条支流汇入虎豹河。
以一组为中心,组与组之间足有五公里,且山高路陡,沟道纵横。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除一组外,其他三个组目前还不通村道,购买日常生活所需和出售农产品只能靠肩扛背驮,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回攀爬。
一组(窝窝子、安家岐):很早以前,车路不通,山区的木材运往山外只能靠河运(俗称“赶乡”)。在一组正下方的黑河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因此在河两岸打桩安架,将上游下来的木材在此统一集中,经整理后二次投运。原名集,后取谐音为安家岐。耕地亩,集体林亩。居住分两片,西片安家岐,东片窝窝子。组内林业资源缺乏,以薪炭林为主,收入主要靠运输和外出务工。
二组(虎窝滩):相传,早在明朝时期只有张姓、侯姓、王姓三户人居此,当时虎窝滩全是原始青岗林。一天,一姓侯正在地里干活,猛然间,一只老虎从林里窜出,将其咬死。此后,三户人家迁往离滩五里以外的梁顶居住。直到民国时期由地主宋家将青岗树伐倒,开垦土地,用伐倒的青岗树在滩里建起四合院房屋,虎窝滩由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耕地亩,集体林亩。林区资源丰富,有松树、杨树和青岗树。目前,经济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组内常住人口逐年减少。
三组(磨子沟):因东、北、南三面环绕,成为一个圆形,好似一个石磨盘,因此取名磨子沟。耕地亩,集体林亩。林区内除有橡树资源外,金矿的储存量和含量相当高。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依靠地理资源优势,发展木耳生产和在金矿打工,收入相当可观,一跃成为齐心村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组。近年来,由于资源枯竭和金矿停产,村民都已外出务工,家家户户关门上锁,昔日的红火景象一去不复返。
四组(灯盏窝):四组地好相似一个灯盏碗,所以取名灯盏窝。早期和一组为一个组,年经安家岐乡*府审批后,分为齐心村的第四组。耕地亩,集体林亩。国道横穿南北,交通较为便利,村民依靠交通优势,发展运输业和组建专业包工队,经济发展较快,已成为村内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年“农业学大寨”,全大队集体修通了四组(灯盏窝子)姚家沟至灯盏窝子全长2.7公里的堰渠。年冬,修二组(虎窝)蒙家沟至虎窝滩全长3公里堰渠和大寨田20亩。年,在三组南梁修大寨田15亩。年,修一组窝窝子梯田20亩。年,完善第一轮土地承包合同。年,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年,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二次颁发林权证。年,马鞍桥金矿发生交通事故,一组和二组共3人遇难。
年,通过村两委会积极争取和公社支持,联系工程指挥部解决炸药雷管,村民投劳,开山炸石,打通国道47公里至村部2公里的人行便道。年至年相继在便道的基础上加宽为2.5米宽,全长3.5公里,由村部一直延伸至磨子沟口。杨开礼、王寿海两人在事故中遇难。年由县财*局出资帮建修建三组铁索桥两座,年修建四组钢丝吊桥,年由国家重点村建设项目投资73万元修通一组3.5公里村级道路。年由周至县财*局投资对四组钢丝吊桥进行加固修复。
年由周至县水电局负责投资塑料饮水管及龙头配件等物资,修通虎窝组和灯盏窝组的共50户人的人畜饮水工程。年国家投资水管,群众筹劳,全村人畜饮水得到解决,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在国家消灭无电村*策下,周至县电力局投资物资及负责技术,村民筹劳,年5月底完成通电工程,结束照明点煤油灯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在粮食生产自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年全村栽植枣皮树亩,年已达到亩。年至年,全村年均产枣皮公斤,收益10万元以上;全村从事土蜂养殖的有5户,共有土蜂多桶(箱),两个土蜂养殖专业户,每户均在50桶以上。年至年,年均产蜂蜜公斤,收入达6万元;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年人均纯收入元,年人均纯收入元,年达到元。居于全镇中等水平。
除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外,经济发展形式多样,主要有专业包工队、运输业和经济实体。四组的专业包工队、一组的运输专业户和经济实体,年户均收入在50万元以上,占到全村总收入的50%。年已通电、通水,电视网络达到了全覆盖,村民生活用水干净卫生。
年至年在平原建房的23户,购买商品房的15户。
年9月建立村小学,当时设在离现在村部一公里的许家院子,为三间草房,班级设置1—4年级,学生26名。开学的第八天发生火灾,将学校烧毁(无人员伤亡)。同年进行修复。当时学校条件艰苦,特别是吃水尤为困难,要下到一公里以外的河坝背水,大一点的学生用桶背,小学生用瓶子提水。年春,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自动将课桌及学习生活用品迁往河坝,占用新建村部三间作为教室。年扩建学校。年因各组相距太远,学生数量增加,在各组建教学点,全村共建教学点3个。年又增加了四组教学点。年撤并各组学校,统一并入村中心校,学生39人,班级设为1—4年级。年村中心校停办,复归各组自办。年各组教学点并入安家岐中心校。年并入楼观九年制学校。
该村医疗站于年成立,年村医疗站承包。年实行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由国家投资修建三间砖木结构医疗站。
该村共有大小庙宇7座,其中除了佛爷庙、童子庙和山王庙外,其他均为太白庙,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破坏。年至年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翻修。
佛爷池:二组汪家沟的北边米处有一深约4米的小山洞,洞里有一石井,名曰佛爷池。直径约90公分,无人知其深浅,天干水涨,下雨水枯。据传,很早以前,有一好事者为探其深浅,用木桶将水往外提,水位不下降。提水间,突然从井里蹦出两只青蛙,不一会儿其中一只死去,顷刻间雷鸣电闪,风起云涌,大雨如注,吓得此人连忙将活着的一只青蛙放于井内,立等雨过天晴。此后无人敢轻易妄动,但在大旱季节卜卦淘井,按照卦的阴阳取其水量,淘一次井,旱象必解,但一年只能淘一次。至今如遇大旱,必有人去淘井以解旱象。
扶贫孝歌是山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歌谣,用于老人去世和周年的祭祀,内容主要以历代孝子的事迹和历代帝王兴衰为主,与唱戏相似。相传,在很久以前,尧王之母去世后,尧王在坟前守灵,寂寞时就唱孝歌,唱着唱着睡着了,其母托梦曰:在阴间阎王听见孝歌后,能减轻死者生前的罪孽。从此以后,孝歌一直流传至今,也正是这种孝歌激励着后辈们对已故老人的深切思念,一代一代传承着中华儿女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在坐夜唱孝歌时,非常有讲究,先是开歌头(主要是请神),歌头开完后,正式开始唱。在一整夜唱孝歌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半夜主要以奉承孝家和敬神安神为主要内容,12点吃完饭后,提诗、测字和盘头、花名之类,后半夜一般唱历代帝王兴衰和远古时的名人孝子等,天明时只能由开歌头的还阳,还阳主要为送神和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