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会分享经方脾胃病医案举隅
TUhjnbcbe - 2023/1/18 22:04:00
                            

导语:年5月23-25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医院主办,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与传承分会承办的“年中医经典与传承研究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医医案与经典传承研究进展学习班”在嘉兴隆重举办。会上,医院马凤岐博士做了《经方脾胃病医案举隅》主题讲座,现将讲课文稿整理推送,以供大家学习、分享。

经方主要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载之方,总共有多首方剂。其配伍精当,药简力专,合理运用常有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学的脾胃病范围颇广,主要以呕吐、呃逆、噎膈、脘痛、纳呆、嗳气、痞满、嘈杂、吞酸、胁痛、*疸、鼓胀、腹痛、痢疾、泄泻、便秘和便血等病症为主,其中包括了西医学的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经方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内容丰富,疗效肯定,独具特色。如旋覆代赭汤治疗胃虚痰阻之呃逆、小陷胸汤治疗痰热胃痛、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脘痞、葛根芩连汤治疗泄泻、白头翁汤治疗热*痢疾、茵陈蒿汤治疗湿热*疸等,不胜枚举。兹以胃痛、泄泻、腹痛、便秘为例,撷取运用经方治疗的医案作一赏析,以展现经方之魅力。

一、胃痛医案赏析

1

桃仁承气汤案

虞恒德治一男子,年三十五,胃脘作痛久矣,人形*瘦,食少,胸中常若食饱。求治,与加味枳术丸,不效,而日渐大痛,叫号声彻四邻,自分死矣。与桃仁承气汤(若非大痛叫号,承气断不可用。此症亦急则治标之故)。作大剂与之,连二服,大下瘀血四五碗许,困倦不能言者三日,教以少食稀粥,渐次将理而安。琇按:痰血不下,定成血膈,幸其人尚少壮,可用承气,否则以四物入桃仁、红花、五灵脂、归尾、酒大*、韭汁为妥。(《名医类案》)

赏析:

桃仁承气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文中谓其桃核承气汤,包括桃仁、桂枝、芒硝、大*、炙甘草,有逐瘀泻热之功。案中男子正当壮年,正气存内,瘀血内结,正邪搏结,已成蓄血之症,胃脘作痛大作,不可忍,急则治其标,以桃仁承气汤破血逐瘀,清热润燥,祛除急结之坚块,故“大下瘀血四五碗许”。本方药性峻猛,攻下破结之力大,临床应中病即止,同时应予以调理康复。

2

小建中汤案

张一尹近川翁。始以内伤外感,过服发散消导之剂,致胃脘当心而痛,六脉皆弦而弱,此法当补而敛之也。白芍药酒炒五钱,炙甘草三钱,桂枝一钱半,香附一钱,大枣三枚,饴糖一合,煎服一帖而瘳。(《孙文垣医案》)

赏析:

从本案的处方看,实为小建中汤生姜易香附而成,小建中汤方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药物组成为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功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患者胃脘疼痛,曾“过服发散消导之剂”“六脉皆弦而弱”,由此可见胃气虚弱。故治疗当“补而敛之”,以生姜易香附,既防发散太过,又能解郁止痛。

二、泄泻医案赏析

1

桂枝汤案

汉阳吴瑶圃先生,候补江省,丁西秋入闱办公。抱病出,甫食即泄,昼夜无度。令嗣云卿知岐*,以参苏饮加神曲、山楂投之不效,又以藿香正气散、六和汤、四苓散等方投之,又不效,复投以六君子汤、理中汤加山药、芡实亦不效,问治于余。切得人迎脉浮,《内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虽非其时而理有可悟。投以桂枝汤去白芍,加防风、桔梗、生姜、红枣,煎成热服,下咽后喷嚏百余声,接服二剂而泄泻止。盖先生在至公堂空廓之处,寝卧几席,风由鼻息而入,肺经吸受,下传脾胃,直趋大肠,以至食已即泄,今用桂枝汤和其营卫,使陷入风邪上升于肺,仍从鼻出,是治受病之源也。厥后,君与余遂成莫逆焉。(《尚友堂医案》)

赏析: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首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为治疗太阳中风而设。本案“甫食即泄,昼夜无度”,且“人迎脉浮”,实由风邪侵袭,“肺经吸受,下传脾胃,直趋大肠”而起,初以气虚外感风寒(参苏饮)、湿阻中焦(藿香正气散、四苓散)、中焦虚寒(理中汤)治之,均未取效,乃药不对症也。后取桂枝汤加减调和营卫,使陷入之风邪升散,从肺鼻而出,煎药“下咽后喷嚏百余声”即是明证。风去,泄自然止。

2

甘姜苓术汤案

李氏。脉沉,形寒,腰髀,牵强腹鸣,有形上下攻触,每晨必泻,经水百日一至,仿仲景意。

茯苓炮淡干姜生於术肉桂(《临证指南医案》)

赏析:

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功可温中散寒,健脾祛湿。《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载:“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从案中可以看出,患者伤湿较为严重腰髀牵强、腹鸣、有形上下攻触皆为水湿作祟,形寒、每晨必泻、经水百日一至则为阳气已伤、里寒严重,脉沉可为佐证。此与肾着之病颇为相似,故仿肾着汤之意。去其中甘草以防甘腻碍湿,加肉桂增强温阳化气之力。

三、腹痛医案赏析

1

大*附子汤案

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两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依吾法两剂可愈。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即书予大*附子汤:大*四钱,乌附三钱,细辛钱半。并曰: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后半年相晤,据云:果二剂而瘥。(《治验回忆录》)

赏析:

大*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具有散寒导滞、通便止痛之功。此案患者腹痛经年,服理中、四逆辈及胡椒末姜汤,痛虽暂解,然未去根,仍会发作。缘由“仅祛寒而不逐积耳”。大*附子汤既能温阳散寒,又可逐积导滞,药证相合,两剂而愈。

2

五苓散案

一门子病伤寒,医与发汗,七日复不愈,小腹满而痛,欲下之未敢。万脉之,沉弦而急。问曾渴饮水乎?答曰:甚渴,虽饮水渴不止。曰:此蓄水似疝症,不可下也。乃用五苓散以利其水,加川楝子、小茴香以止小腹之痛。一服,洞泄四五行,皆清水。次日再求诊。曰:不必再药,水尽泄自止矣。三日后果安。(《续名医类案》)

赏析:

五苓散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本案患者伤寒,虽予发汗,然七日不愈,徒增小腹满痛之症。病由膀胱气化不利,以致水蓄下焦。故治以五苓散,恢复膀胱之气化,使水湿之邪有路可出,表现为洞泄清水。水泄尽而满痛自止矣。

四、便秘医案赏析

1

大柴胡汤案

乡人李生,病伤寒身热,大便不通,烦渴郁冒。一医以巴豆丸下之,虽得利,而病宛然如旧。予视之曰:阳明热结在里,非大柴胡、承气不可,巴豆止去寒积,岂能荡涤邪热温*耶?亟进大柴胡,三服而溏利止,中夜汗解。(《伤寒九十论》)

赏析: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有和解少阳、泻热散结之功,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代表方剂,药物组成为柴胡、*芩、大*、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本案乃伤寒发热之便秘,前医以巴豆丸下之,巴豆虽为攻下之药,然其辛热,只能去寒积,而对温热*邪则无功。治当以大柴胡汤、承气汤之辈,案中予以大柴胡汤治之,三剂而病瘥。

2

麻*细辛附子汤案

友人保襄臣之围人张茳,人极壮健,因夏日刈草,途遇暴雨,周身尽湿,因而寒闭,数日不大便。医认为火,用承气汤以下之,仍然不通,两目反为发赤。尚谓火重,不能即通,还须再下,但人极困惫,饮食不思,睡床呻吟。余往坐谈,怪而问之,述其所以,余曰:何妨请我一治。欣然乐从。诊其六脉,沉细兼迟。余曰:误矣,此乃寒闭,并非火结。所服承气汤是以水投水,何以能下?余用麻*附子细辛汤,外加干姜以温之。遂谓:明日即能大便矣!服之果然,随用理中汤调理而愈。(《温病浅说温氏医案》)

赏析:

麻*细辛附子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功可助阳解表,药用麻*、细辛和附子三味。本案之便秘为外感风寒,湿邪内侵所致,前医不得其要,“用承气汤下之”,毫无寸功。温氏识得病机,投以麻*附子细辛汤,并加干姜以增温中之力,药后次日即大便矣。由此可见,病之寒热须当明辨,否则易有南辕北辙之虞也。

原标题:《经方脾胃病医案举隅》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会分享经方脾胃病医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