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健促中心介绍,秋季多雨,外界湿气容易入侵人体,尤其此时人们还易贪凉,如吹空调、过食生冷等,进而损伤脾胃,使其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导致体内湿气聚集。想知道如何正确祛湿?可以尝试这些好办法。详见↓
湿气不除百病生
影响皮肤:易出现头发油腻、毛孔粗大、暗*无光、黑眼圈、痤疮、色斑等问题。
发胖浮肿:长期被湿气困扰,影响新陈代谢水平,使脂肪消耗效率降低,进而导致肥胖。若体内湿气过重,会影响肾脏的利尿功能,继发全身浮肿。
关节不适:湿气侵入关节后,导致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排泄功能受损:体内湿气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大便黏腻、排便不净、次数增多。
诱发多种疾病且迁延难愈:湿邪在体内久了,会影响气血流通,诱发脏腑疾病;湿邪聚集,也会使人出现头晕、乏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等症状。
湿气究竟从哪里来?
中医认为,凡致病具有重着、黏腻、趋下特性的外邪,都称之为湿邪。
中医将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
外湿多因环境潮湿、涉水淋雨所致,夏天环境中湿气很重,易因湿邪致病;内湿多由过食生冷而致脾阳受损引起。外湿可内传脏腑,内湿也可外达肌肤,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等邪气相互纠结,称为风湿、寒湿、湿热、暑湿等。
为什么现代人湿气重的越来越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吃得太好,动得太少”。
每天肥甘厚腻及寒凉食物吃得太多,脾胃阳气和运化功能受损,则聚湿生痰。如运动不足,出汗减少,则湿气没有出路,同样会导致湿气积聚。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湿邪之困呢?
一般来说,如有晨起疲乏、舌苔厚腻、刷牙时恶心、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提示体内湿气较重。
四大“祛湿法宝”
1.中药
藿香、佩兰等:可化湿醒脾、解暑发表,做成香囊随身佩戴,有祛湿避秽的效果。
苍术等:可燥湿健脾、祛湿解表。
猪苓、茯苓等:可利水渗湿。
2.食疗
薏米可健脾祛湿。薏米、葛根、赤小豆、茯苓、芡实、蒲公英、金银花共食,能清湿、排湿、挡湿。
需注意,生薏米寒凉,更适合有舌苔*厚腻、面部出油、易生痤疮等症状的湿热体质者;炒薏米偏于平和,更适合有舌苔白厚腻、面色灰暗、大便不成形等症状的寒湿体质者。
3.艾灸
艾叶味苦、性辛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的作用,能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的疗效。
4.拔罐
拔罐是较常见的祛湿法,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资料:市健促中心、医院中医科肖茜、养生中国
编辑:尉澜
上观号作者:上海普陀